简讯

  • 《技术与创新管理》入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

    <正>近日收到通知,期刊中心期刊《技术与创新管理》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简称CSAD)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科技导报社主办,共收录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近600种,主要展示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的精品文章,建立以评价办刊模式、

    2017年06期 v.37;No.158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次数:25 ]
  • 2018年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

    <正>世界矿山通风大会(International Mine Ventilation Congress,IMVC)每4年召开一次,自1975年发起以来,先后在南非、美国、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成功举办了10届,是国际影响力最强、参会人数最多的矿山通风学术盛会之一。

    2017年06期 v.37;No.158 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下载次数:34 ]
  • 期刊中心参加学术研究与出版国际研讨会

    <正>2017年10月12~13日,期刊中心主任田水承教授一行2人在徐州参加了"学术研究与出版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主办,国际化科技期刊专委会、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会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Syd S.Peng介绍了

    2017年06期 v.37;No.158 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4 ]
  • 西安科技大学第二期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正>2017年11月9日下午,我校第二期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活动在雁塔校区如期举办,"西部煤炭科技创新创业雁塔联盟"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成员单位,以及我校能源学院、安全学院、建工学院的30余名青年学者参加了学术沙龙活动。

    2017年06期 v.37;No.158 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6 ]
  • 期刊中心邀请石应江编审来校作学术报告

    <正>11月14日下午,应我校期刊中心、管理学院邀请,《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社长石应江编审在行政楼801会议室,作了题为"SCI主编谈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的主题报告。来自期刊中心、管理学院、安全学院、能源学院等单位的百余位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期刊中心主任田

    2017年06期 v.37;No.158 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14 ]
  • 我校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量及经费创历史新高

    <正>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集中受理阶段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批46项基金项目,直接经费资助总额1849万元,获批项目数量和经费资助总额创历史新高。其中,安全学院李树刚教授主持的"深部开采采空区覆岩卸压瓦斯精准抽采基础研究"获重点项目资助,另获

    2017年06期 v.37;No.158 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39 ]

  • 2016年本刊荣获多项国家及陕西省奖励

    <正>2016年《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先后获"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编辑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第一届全国煤炭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四届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学报编辑部个人获陕西省高校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青年编辑及优秀编辑学论著等奖项。

    2017年06期 v.37;No.158 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下载次数:12 ]
  • 类岩石材料压缩破坏力学特性及裂纹演化特征

    李树刚;成小雨;刘超;

    为探究含预制裂隙类岩石材料压缩破坏的力学特性及裂纹演化特征,利用自主研发的YYW-Ⅱ应变控制式无侧限压缩仪及高精度声发射(AE)监测系统,研究了含不同宽度预制裂隙的类岩石材料试样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受力变形和破坏模式,探究了试样的裂纹演化过程,进而分析了预制裂隙宽度对类岩石材料破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预制裂隙宽度由3 mm增大到5mm时,试样的峰值强度减小,峰值轴向应变增大,压密阶段的应变量亦增大;试样的破坏模式由自身材料性质为主导的剪切破坏,转变为预制裂隙下半部区域张拉破坏诱发的剪切破坏;试样主要裂纹演化由沿预制裂隙面向顶部和下部的发展,转变为预制裂隙下半部区域发育裂纹向上部和底部的扩展。研究成果可为岩土工程相似材料模型破坏特征及裂隙演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7年06期 v.37;No.158 771-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480 ]
  • 煤炭转型期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曹健;黄庆享;

    近年来,全国煤炭行业告别了"黄金十年",进入了煤价低、需求缓的时期,促使煤炭企业不得不对当前的形势及未来的发展做出客观、理性和长远的思考。长期以来,煤炭开采与利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能与环境和社会和谐共融,导致了矸石山、矿区污水和大气污染等严峻问题。为了探究煤炭行业长远发展道路,通过分析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治理对策,提出了"煤炭绿色战略"的3个要点,即煤炭绿色开采、煤炭污染物绿色处理及绿色矿区建设战略,阐释了基于创新观念和高新科技的矿区环保新观念,为煤炭行业的绿色开采和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2017年06期 v.37;No.158 779-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348 ]
  • 富水砂层冻结斜井内外壁受力特性实测

    任建喜;孙杰龙;张琨;董西好;宋勇军;

    为了解决富水砂层斜井冻结法凿井的技术难题,以陕北某冻结斜井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冻结压力、冻结斜井内外壁钢筋受力、混凝土应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冻结斜井内外壁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冻结法凿井过程中,外壁受力可分为3个变化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平稳阶段;内壁纵向钢筋主要承受拉应力,最大拉应力为13.8 MPa,远小于其屈服强度300 MPa,内壁处于安全状态;内壁环向钢筋先受拉后受压,其所受最大压应力为35.06 MPa,也小于其屈服强度,进一步说明内壁处于安全状态;内壁混凝土应变可分为受拉阶段、快速受压阶段和稳定受压阶段3个变化阶段。研究成果为指导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定依据。

    2017年06期 v.37;No.158 784-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 ] |[下载次数:156 ]
  • 应力加卸载作用下软硬原煤瓦斯渗透规律

    田坤云;

    使用自行改装的"瓦斯渗透模拟实验系统",在不同瓦斯压力条件下,对同一矿井的软硬原煤试件的瓦斯渗透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加载阶段,随着应力的增加2种煤样试件的渗透率均呈减小趋势,且加载初期渗透率的降幅最大,当加载围压从0升到4 MPa时,硬煤与软煤的渗透率平均下降69.7%,73.3%;应力卸载阶段煤样渗透率随着应力的减小而增加,围压完全卸载后2种煤体的渗透率分别恢复到其初始值的22.6%,47.8%;同样的应力条件下,有效应力的增加对硬煤的影响作用大于煤基质收缩,渗透率随着其内部瓦斯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对软煤则相反。实验结果可为煤体"卸压增透"效果最佳化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低渗透率煤层的瓦斯抽采理论及方法体系。

    2017年06期 v.37;No.158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101 ]
  • 不同级配破碎煤岩体分形特性试验研究

    潘红宇;周敖;石涛;张天军;李树刚;

    研究不同级配下的破碎煤岩分形特性及压实破坏前后煤岩分布分形维数变化规律。利用自制破碎煤岩压实装置,结合DDL600电子万能试验机和计算机采集系统等,对不同级配下破碎煤岩进行压实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级配与轴向应力对破碎煤岩压实后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破碎煤岩分形维数D与轴向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Talbol幂指数越大,粒度分布分形维数越小,分形维数随轴向应力增大而增大,且各级配下的分形维数逐渐趋于稳定;在同一载荷下,随着Talbol幂指数的大,分形维数逐渐减小且孔隙结构趋于稳定。

    2017年06期 v.37;No.158 795-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332 ]
  • 韩家湾煤矿浅埋近距房柱式采空区下开采动载研究

    张杰;王斌;杨涛;刘东;刘效贤;

    为研究韩家湾煤矿浅埋近距房柱式采空区及煤柱下开采的动载矿压,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和物理相似模拟实验,采用应力和位移的监测手段,对综采工作面过房柱式采空区及煤柱进行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房柱式采空区下,工作面覆岩会随着下煤层关键层的破断而依次破坏,矿压显现较一般浅埋煤层开采剧烈,但未发生动载。而在进入区段煤柱期间,工作面只表现出比单一煤层开采时工作面压力较大,在出煤柱时则普遍存在动载矿压现象,动载易发区域在煤柱中的最后一次周期来压后10 m范围内。研究成果在韩家湾煤矿2405工作面进行了动载预测和防治。

    2017年06期 v.37;No.158 80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257 ]
  • 相位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变形监测试验研究

    刘欢;施富强;郭万佳;王立娟;裴尼松;尹恒;余力;

    由于测距原理不同,相位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相较于脉冲式具有测量精度高、测程短的特点。文中以Z+F IMAGER 5010C相位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为试验对象,从距离入手,对其内、外符合精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研究了此扫描仪用于变形监测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Z+F IMAGER 5010C扫描仪的测量精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内符合精度要优于外符合精度;内符合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在设置靶标用于扫描数据配准的作业方式下同时开展高程、水平方向的监测,扫描仪距离扫描对象控制在30 m之内,可进行三级变形监测;外符合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借助全站仪测量靶标中心点坐标用于扫描数据配准的作业方式下同时开展高程、水平方向的监测,扫描仪距离扫描对象的距离控制在20 m之内,亦可进行三级变形监测。

    2017年06期 v.37;No.158 807-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207 ]
  • 新信息优先原则下矿井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MUBGM(1,1)-Markov预测

    田水承;杨雪健;赵娜英;王敏;

    为实现煤矿瓦斯涌出量的高精度预测,进而对矿井通风设计和瓦斯事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传统GM(1,1)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等维新息式无偏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MUBGM(1,1)-Markov模型)。该模型将无偏灰色GM(1,1)模型与马尔可夫模型相结合,依据2001—2010年西北地区某煤矿二矿区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数据,在新信息优先原则下经等维新息处理和原始数据序列的不断更新,预测出2011—2016年该矿的相对瓦斯涌出量。研究结果表明,MUBGM(1,1)-Markov预测模型不仅消除了传统灰色GM(1,1)模型的固有偏差,而且预测值可随数据的变化实时更新,预测效果理想,2013—2015年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012 4,在中长期预测中具备明显优势,其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适用性,为矿井瓦斯涌出量的高精度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017年06期 v.37;No.158 816-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110 ]
  • 油型气涌出矿井局部通风排瓦斯优化

    张俭让;张玲洁;李倩玉;

    为了对油型气涌出条件下掘进巷道局部通风参数进行优化,解决油型气涌出造成的掘进巷道局部瓦斯超限问题,采用仿真软件ANSYS对掘进巷道压入式通风进行数值模拟,运用压入式通风掘进工作面风流流场结构特点,对油型气涌出条件下掘进巷道中CH4浓度分布进行研究,分析了风筒进风速度分别为8,10,12 m/s以及风筒直径分别为0.6,0.8,1 m时,油型气主要成分CH4在巷道中的扩散规律。研究表明,当风筒风速由8 m/s增加到12 m/s,风筒直径由0.6 m增加为1 m时,油型气与巷道内风流混合更加充分,高浓度CH4区域更小,工作面回风瓦斯浓度在0.5%左右,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由此可见,掘进巷道有油型气涌出时,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风速,增大风筒直径可以有效地排出底板油型气,有效预防局部瓦斯超限,改善掘进工作面作业环境。

    2017年06期 v.37;No.158 823-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 ] |[下载次数:79 ]
  • 2007—2016年全国重特大火灾事故分析及时空分布规律

    张玉涛;马婷;林姣;黄遥;李亚清;

    为探索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采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2007—2016年的重特大火灾事故从发生时间、空间分布和事故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火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和行业性。从时间上看,冬季为火灾的高发期,一天24小时中0∶00-2∶00火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从空间分布上看,广东省的重特大事故发生起数大大高于其他省份,宾馆、商业建筑和加工厂占据了火灾发生场所的前3名;从事故原因来看,电气火灾所占比例将近49%,同时也是造成火灾中死亡、受伤人数最多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主要火灾类型。对火灾事故发生规律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掌握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为减少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提供重要的参考。

    2017年06期 v.37;No.158 829-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1039 ]
  • 国内煤矿安全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谭章禄;单斐;陈孝慈;

    为探究近10年来中国煤矿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把握中国煤矿安全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以CNKI期刊数据库2007—2016年共3 655篇相关核心文献为样本,基于统计分析和文献计量的方法,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并挖掘其中包含的隐性知识。结果表明,该领域内已形成了稳定的核心期刊群和高产作者群,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西安科技大学是领域内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煤矿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和安全评价等一直是领域内的热点主题,研究重点从基础的理论研究转变为计算机技术助力煤矿安全的实践研究,未来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计算机技术的煤矿安全研究将持续受到关注,如何实现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是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2017年06期 v.37;No.158 837-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718 ]
  • 大断面采动影响煤巷锚索槽钢梁桁架非对称围岩加固技术

    琚全宗;王红胜;于兴建;李磊;李森林;李斌;

    为有效控制大断面采动影响煤巷围岩变形和实现支护结构体在围岩控制过程中的持续稳定,提出了锚索槽钢梁桁架非对称支护技术。首先,基于王家岭煤矿20103工作面运输巷地质条件,建立了锚索槽钢梁桁架非对称支护结构力学模型,掌握了非对称支护顶板弯矩分布规律,得到了顶板弯矩减小最大区域距窄煤柱帮2.4 m处。其次,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锚索槽钢梁桁架非对称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桁架偏心距为500 mm,锚索长度为8 m,桁架跨距为1.5m等关键参数。最后,在20103工作面运输巷开展了工业性试验分析,工程应用效果表明,在锚索槽钢梁桁架非对称加固下,巷道围岩变形对采动影响的敏感性减弱,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保障了20103工作面高强度安全高效回采。

    2017年06期 v.37;No.158 84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次数:97 ]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注水开发机理

    李晋;郑剑锋;季汉成;洪涛;马明璇;熊昶;孙冲;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流体性质复杂,开发难度大。注水是碳酸盐岩油气藏二次开发的主流方式,但目前依然对其注采机理缺乏系统梳理。文中结合现场注水开发实践,总结归纳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各类型油气藏注水机理及适宜的注水开发类型。分析认为对于单井单元,黑油、稠油油藏可通过注水吞吐替出剩余油,高含水油井可进行注水压锥降低含水率;挥发性油藏通过注水保压,抑制原油脱气;早期衰竭开发的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可通过注水替出已析出的凝析油。对于多井连通井组,通过纵向替油和横向驱油可提高油藏采收率。

    2017年06期 v.37;No.158 852-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408 ]
  • 不同含水量下原状离石黄土的结构强度

    何青峰;徐志浩;郭亮;赵法锁;

    对不同含水量的原状离石黄土进行了单轴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原状离石黄土的结构强度随含水量和围压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单轴压缩条件下离石黄土的结构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呈对数函数减少;常规三轴压缩条件下离石黄土的结构强度受含水量和围压的影响显著。运用Mohr-Coulomb理论对原状离石黄土的强度参数(C,)与含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内聚力C随含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规律下降,摩擦系数tan随含水量的增加呈线性函数规律下降,期望该研究成果能为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17年06期 v.37;No.158 860-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6 ] |[下载次数:207 ]
  • 定边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唐建云;郭艳琴;宋红霞;章星;史政;陈玉宝;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物性、高压压汞、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定边地区延9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伊利石胶结及碳酸盐胶结破坏原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变差;高岭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溶蚀作用产生较多的次生孔隙,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依据粘土矿物组合及自生矿物分布,认为研究区延9砂岩成岩演化阶段进入了中成岩阶段A期。研究为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2017年06期 v.37;No.158 86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4 ] |[下载次数:209 ]
  • 陕北地区延安组浅层油藏效益建产研究

    党永潮;张才智;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浅层侏罗系延安组砂体展布及油藏主控因素,同时实现效益建产,通过运用沉积岩石学和地质学的理论知识,结合野外剖面、单井测井相及岩心观察等资料,对研究区浅层侏罗系延安组进行综合研究,弄清楚了该层系的沉积构造特征、储层物性特征、砂体展布及油气富集规律,为区块的滚动勘探奠定了一定基础。运用理论知识并结合多年矿场实践,总结了浅层侏罗系延安组勘探开发成功经验及认识,摸索出了适合浅层侏罗系延安组的单砂体识别、综合布井、钻井、压裂改造等关键技术,且在合理的产建开发技术政策指导下,实现了浅层侏罗系延安组效益建产,形成了浅层滚动开发特点的效益建产模式,为区块下步产建和开发指明了方向,也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2017年06期 v.37;No.158 872-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次数:97 ]
  • 延长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马东升;符超峰;李克永;李续彬;王涛;贺志亮;朱谨谨;

    为了研究延长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通过宏观和微观2方面,根据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压汞测试等方法对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各项参数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粒度分布的韵律性对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粒度均一的部位物性较好,层理构造密度较大的层段物性较差,隔夹层越薄,分布范围越小,油气越容易发生垂向运移,隔夹层对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起重要影响;层内非均质性可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等参数进行评价,层间隔层对流体运动起隔挡作用;储层砂体的平面连续性及物性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延长地区延长组含油砂体的基本骨架,主流方向上砂体呈条带状分布,砂体在所处的相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连通性和非均质性;成岩过程中原生孔隙与后期改造形成的次生孔隙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分析认为,延长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表现为粒度韵律、层理构造、隔夹层、渗透率、砂体几何形态、孔隙结构等因素的不均一性。

    2017年06期 v.37;No.158 879-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次数:232 ]
  • 湘中地区煤系变形及煤变质作用特征分析

    李焕同;李搛倬;李阳;梁辉;李连海;

    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在强烈的岩浆热活动的影响下,叠加在区域变质作用背景之上,同时多期次、多层次的构造变形,使煤化作用过程复杂化。采用煤质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对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系的煤化学组分及结构特征、显微构造分析,探讨煤系变形及煤变质作用特征。结果表明:煤变质带总体为北东向展布,在规模较大的含煤向斜周缘呈反向环带,呈反希尔特定律现象;层滑断裂引起的应力集中叠加岩浆热作用使局部地区煤变质程度增高,煤的物理性质、结构改变,形成构造煤;由于新化寒婆坳向斜天龙山岩体的构造-热耦合作用,煤中常见有镶嵌结构,且煤大分子结构趋向有序化,面网间距d002减小,芳香层片堆砌度增大,具有动力变质作用的典型结构特征,高煤级煤逐渐过渡为隐晶质石墨,由细小鳞片组成集合体,粒径在50~250 nm.

    2017年06期 v.37;No.158 886-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211 ]
  • 带式输送机托辊红外图像分割与定位算法

    马宏伟;杨文娟;张旭辉;

    由于煤矿带式输送机关键部件缺乏有效监测,而传统目检、温度监测方法存在工作量大、盲点多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连通分量的带式输送机托辊红外图像自动分割与定位算法,对巡检机器人沿巡检轨道采集的带式输送机红外图像进行处理,利用垂直和水平投影截取托辊所在区域,减少支架、输送带以及背景对后续图像处理的影响;采用基于连通分量的长短轴比和面积信息对图像边缘进行过滤,消除对上述截取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形成的伪边缘,保留托辊的真实边缘;利用形态学闭运算连接托辊边缘缝隙,通过边界跟踪获得托辊闭合轮廓并进行种子区域填充,实现托辊自动分割;最后根据所得托辊二值图像闭合轮廓,基于轮廓像素点遍历在原红外图像完成托辊的自动定位。实验表明,本方法可快速实现托辊的自动分割和定位,为带式输送机托辊的运行状态监测奠定了基础。

    2017年06期 v.37;No.158 892-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354 ]
  • 国际常见煤炭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对比探讨

    彭北桦;董大啸;王佟;

    随着煤炭行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探讨全球统一的煤炭资源/储量分类方案在业内受到重视。本文尝试着将中国2002版标准和1986版标准、俄罗斯1996版标准和JORC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中国2002版标准和1986版标准不属于同一套标准体系,但可以对比。中国1986版标准和俄罗斯1996版标准属于同一套标准体系,但存在一定区别。中国2002版标准和JORC标准在资源量对比方面契合度较高,但在储量对比方面难度较大。除此之外研究发现,煤炭和非煤炭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在套改前后对比方面存在差异。

    2017年06期 v.37;No.158 899-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321 ]
  • L-PCA算法下的高维图像降维算法研究

    李龙龙;何东健;王美丽;

    文中借鉴经典凸技术聚类算法中的全局线性降维算法PCA与LDA聚类算法思想,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PCA降维算法L-PCA,该算法在保证原有样本协方差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获取变换矩阵中最重要的主分量进行赋权,通过调节类内与类间离散矩阵,使得类内距离最小化、类间聚类最大化,来搜索一个合适的映射子空间来实现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划分。通过典型数据集下的实验结果很好的验证了L-PCA算法在一阶最近近邻分类器泛化误差、准确性以及目标数据表达连续性等方面的良好性能。

    2017年06期 v.37;No.158 906-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319 ]
  • 物理模型结合SVM的格陵兰岛冰盖冻融探测

    王星东;段智永;王成;李新广;

    为提高格陵兰岛冰盖冻融探测精度,在微波辐射计简单冰盖冻融物理模型和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理模型结合SVM的格陵兰岛冰盖冻融探测新方法,即对微波辐射计简单物理模型得到的冰盖冻融探测结果进行SVM分类,得到格陵兰岛冰盖冻融分布信息。为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基于格陵兰岛2013年8月1日的冻融结果和2013年的融化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与传统简单物理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方法得到的格陵兰岛冰盖冻融探测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的冰盖冻融分布。物理模型结合SVM的冰盖冻融探测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且能有较高的探测精度。

    2017年06期 v.37;No.158 912-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128 ]
  • 视频数据质量与视频数据检测技术

    叶鸥;李占利;

    视频检测技术有助于改善视频数据质量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视频数据规模急剧增加,视频数据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针对相似重复视频数据和异常视频数据这2类脏视频数据的检测技术将有助于发现并解决视频数据质量问题。为此,通过扩展视频数据质量概念,针对这2类脏视频数据,分析和总结相关的视频检测方法及关键技术;最后,简要说明视频检测技术研究的不足,并对视频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2017年06期 v.37;No.158 919-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 ] |[下载次数:165 ]
  • 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变载荷自平衡控制系统

    倪守斌;程武山;

    为解决常规PID控制难以在具有时变负载的自平衡系统中实时、精确调节负载的变化,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BP神经网络,将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进一步提高,并将算法应用到二轮平衡车控制系统中,对二轮平衡车进行动力学建模,介绍系统的结构、原理与实验方法,搭建二轮平衡车实验平台进行了施加突变负载情况下的试验验证。利用二轮平衡车实验平台车身上的姿态传感器得到车体倾斜输出角度,对比施加突变负载前后以及神经网络优化前后的车体倾斜输出角度变化。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PSO)优化BP神经网络技术能够满足变负载二轮自平衡车控制的要求,实现了自平衡车的动态自平衡,提高了抗干扰能力,验证了优化算法在自平衡、抗外部干扰和缩短调整时间上的优势。

    2017年06期 v.37;No.158 927-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301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总目次

    <正>~~

    2017年06期 v.37;No.158 933-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22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以安全工程、地矿类专业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国内外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安全工程、矿业工程、地质与测量工程、材料与化工、机

    2017年06期 v.37;No.158 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8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