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庆享;张东杰;韦业豪;贺雁鹏;张富魁;
为减少浅埋煤层工作面过沟开采压架及溃水事故的发生,以某矿工作面过沟开采为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工作面过沟开采的来压规律、超前支承压力变化规律及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建立了“上悬臂-下台阶岩梁”结构模型,揭示过沟开采逆坡坡顶强矿压机理。结果表明:工作面过沟开采期间,周期来压步距变化不大;来压期间支架平均载荷具有阶段性,呈现为逆坡阶段>顺坡阶段>沟底阶段;逆坡阶段工作面推进到坡顶22 m时,覆岩呈现大悬臂梁结构破断并回转下沉,导致强矿压;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受沟谷地形影响,与覆岩厚度成正比;过沟开采期间,地表裂缝的发育宽度随着工作面推进和覆岩回转运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终逐渐闭合的运动特征;开采至逆坡坡顶时,在工作面煤壁前方出现超前裂隙,沟底开采阶段裂隙均垂直发育至地表,形成贯通地表裂缝,最大裂缝宽度10 cm;强矿压时刻支架载荷的理论计算结果与物理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为浅埋煤层过沟开采逆坡坡顶强矿压控制及沟底溃水和冒顶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5;No.204 639-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下载次数:135 ] - 柴敬;王梓名;马晨阳;张丁丁;李至;周森;秋丰岐;吴玉意;冀汶莉;赵鹏翔;
煤矸石浆体输送管道在输送过程中易产生堵塞、腐蚀等多种问题。目前针对浆体管道输送中存在的堵塞问题,精准定位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以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DAS)为监测手段,结合图像降噪与ResNet-UNet复合网络对堵塞点位进行监测和识别的方法;为评估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建立了15.14 m的环管模型,并进行注浆堵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UNet及ResNet网络,ResNet-UNet网络模型可在有效避免梯度爆炸问题的基础上,较为精准地对堵塞点位图像进行识别,堵塞点定位的准确率为97.83%,精确率为97.76%,召回率为94.80%,F1分数为0.958 9。该研究在全覆盖式监测矸石输送管道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DAS传感监测时,由于其高灵敏度所带来的噪声处理难题,较为精确地实现了堵塞点的定位效果,研究为矸石浆体输送管道监测及堵塞点的定位问题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45;No.204 650-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106 ] - 邓广哲;袁超;蔚斐;
碳排放不仅涉及能源消耗与工业发展,更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碳排放,相变储能技术已成为碳捕集与存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一种CO_2-水热管储能换热装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CO_2与热流体温度状态对换热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探索满足给定工况的气-水两相流换热规律,并基于理论框架解析影响相变储能换热器性能的控制参数。结果表明:CO_2出口温度与热流体温度呈显著相关性,初始温度每升高1℃,CO_2温度平均上升0.27℃;CO_2相变吸热量随初始温度增加呈指数递增趋势,而热源制热量则与初始温度保持线性关系;在水泵功率恒定时,系统性能系数随热源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当热源温度恒定时,能效比与水泵功率呈正相关,能效比是热源制热量与水泵功率协同作用的结果;当热流体温度优选为80℃,且水泵功率设定为1.5 kW时,系统能效比达到最优。合理匹配热流体温度与水泵功率可实现热泵性能优化,对节能降耗及提升CO_2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2025年04期 v.45;No.204 663-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50 ] - 田水承;聂玉蓉;郑昕尧;赵一航;
为探究煤矿胶轮车司机认知负荷与其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胶轮车司机的生理特性和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基于认知负荷的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眼动试验,采集被试在低、中、高3种认知负荷状态下的行为、眼动以及心电等不安全行为数据特征指标和主观量表得分,并使用SPSS 26.0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显著性、平均值以及标准差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试验难度的增加,心电指标中的LF/HF指标、NASA量表得分、行为指标(反应时间、正确率)、眼动行为指标(瞳孔直径、注视时长)显著增加,心电指标(SDNN、MEANRR、RMSSD、VLF、HF)和注视次数显著降低;随着认知负荷的增加,胶轮车司机的不安全行为水平会逐渐上升,即认知负荷会影响胶轮车司机的不安全行为。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减轻胶轮车司机的认知负荷,降低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45;No.204 674-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85 ] - 李磊;杨军帅;白志鹏;折亚亚;支梅;
为降低煤矿工人职业健康风险,减轻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压力,对鄂尔多斯某矿业集团907位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数据开展研究。将煤矿工人基本人口学特征、职业相关情况、吸烟饮酒习惯及肺功能损伤类型进行统计分析;采取卡方检验对造成肺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筛选,选择单因素分析中的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行变量赋值,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煤矿工人肺功能损伤独立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已筛选出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降维排除,最终确定煤矿工人肺功能损伤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矿工人中肺功能损伤共计248例,相较普通人群更具风险,且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不同接尘工种、年龄、BMI、吸烟、饮酒情况下煤矿工人肺功能损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确定为肺功能损伤关键影响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年龄为22岁至29岁,工龄为1年至5年,低接尘工种,不吸烟不饮酒的煤矿工人发生肺功能损伤风险较低。研究结果为煤矿工人提示可能导致肺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规避不良健康结局,提升煤炭行业职业健康水平提供新方法。
2025年04期 v.45;No.204 683-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97 ] - 肖鹏;李秉昆;黄晓昇;张鑫洋;陈紫溪;卜熊飞;
为探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煤体稳定性的影响,开展了含不同裂隙角度煤体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裂隙角度对煤体力学特性、声发射特征、能量演化及裂纹扩展的影响,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角度裂隙煤体损伤过程中的应力场、位移场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裂隙角度的增大,煤体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呈二次函数关系增加;不同裂隙角度煤体声发射能量演化分为缓慢发育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剧烈发展阶段,随着裂隙角度的增大,声发射累计能量呈线性关系增加;不同裂隙角度煤体峰前吸收总能量的75%以上可以转化为弹性能储存在煤体内,小于25%的总能量在峰前耗散,随着裂隙角度的增大,煤体峰前所吸收的弹性能逐渐增多,在破坏时能量释放程度也相应增大;裂隙角度对于不同类型裂纹发育有一定影响,裂隙角度越小,煤体裂纹类型越复杂;在加载过程中煤体拉应力集中区比压应力集中区范围大,随着裂隙角度的增大,煤体应力集中区范围明显减小,裂隙对煤体劣化程度降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裂隙煤体能量演化规律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4期 v.45;No.204 692-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161 ] - 王彩萍;张宇;邓寅;段夏丹;王津睿;王宁;郑思雨;
井下CO超限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以及煤自燃预测预警。采用生物治理方法,对陈家山、下石节煤矿的样品进行菌落提取和纯化,筛选得到3株具有较高降解CO活性的单菌,分别为假单胞菌、黄金杆菌、丛毛单胞菌,并研究了3株单菌对不同培养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最优生长环境下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分析了单菌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3株一氧化碳氧化菌在温度为25~40℃、pH为6.0~9.0的范围内生长良好但受酸性和低温环境影响较大;当初始CO气体浓度为21.63%时,3株单菌的CO气体代谢率分别可达98.52%、98.59%和97.80%,随着CO气体浓度的增加,代谢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能与培养环境中的气压、氧气浓度等因素有关;优化培养条件连续传代培养微生物,可以提高一氧化碳氧化菌的生长活性,增长其生长浓度,加快CO气体代谢速率,生长浓度与气体碳源代谢率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研究获得的一氧化碳氧化菌环境适应性强、代谢能力高,对消释矿井等环境中CO气体的有毒有害性,确保煤矿安全绿色开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2025年04期 v.45;No.204 704-715+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27 ] - 王秋红;杜孙薇;董国强;罗振敏;张明广;薛云帆;
应用FLACS软件对陕西某石化厂区LPG管网泄漏引发的爆炸事故危害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在装置区与生活办公区之间增设防爆墙来减缓爆炸风险。通过防爆墙的位置D(指防爆墙与生活办公区最左侧边缘的间距)、高度H和厚度d来研究防爆墙的爆炸减缓效果。结果表明:防爆墙离爆源越远,离生活办公区越近,对生活办公区的防护效果越好;对于该石化厂区生活办公区内的24 m建筑物,防爆墙距生活办公区域5 m、防爆墙高度分别是3 m和11 m时,对应的墙后爆炸超压降幅分别为52.20%和70.33%;防爆墙厚度d分别为0.1,0.3,0.5和0.7 m时,对应的墙后爆炸超压降幅分别为68.29%、67.44%、66.80%和66.41%。对于刚性结构防爆墙而言,防爆墙高度对墙后爆炸超压降低效果比防爆墙厚度更显著,防爆墙高度的设计对爆炸的防爆与防控更关键。模拟结果对该石化厂区事故的超前防护提供了方法。
2025年04期 v.45;No.204 716-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25 ] - 王伟峰;李煜;田丰;李卓洋;白玉;李寒冰;
针对矿用差压式流量计易受井下瓦斯抽采管道中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鲸鱼算法(IWOA)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误差补偿方法。采用鲸鱼算法(WOA)优化LSSVM模型的核函数参数和惩罚因子,引入Tent混沌映射、随机性学习方法以及自适应权重,构建IWOA-LSSVM误差补偿模型;搭建试验模拟测试平台,模拟抽采管道环境,应用Matlab对监测数据进行仿真,对比BP神经网络、PSO-LSSVM算法、GWO-LSSVM算法的误差补偿结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测量值,BP神经网络使差压式流量计平均百分比误差从7.40%下降到1.13%,PSO-LSSVM算法使平均百分比误差下降到1.05%,GWO-LSSVM算法使平均百分比误差下降到0.47%,而IWOA-LSSVM算法可以使百分比误差下降到0.23%。IWOA-LSSVM算法能有效消除环境因素对流量计输出结果的影响,提高了矿用差压式流量计的可靠性与检测精度。
2025年04期 v.45;No.204 726-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37 ] - 王新平;查鑫鑫;苏畅;
为深入探究环保税背景下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投资决策,构建基于环保税的燃煤电厂CCUS技术投资的动态控制模型,分析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系统稳态均衡以及投资决策,并且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电价随着环保税的增加而增加,环保税的取值也决定了电价与CCUS技术之间的关系;燃煤电厂合理配置资源和环保税政策的合理设计,能使技术发展和环保税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进行减排;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初始碳排放量和技术之间的大小会影响均衡投资随环保税的变化趋势,当f>3d(t)时,均衡投资随着环保税的增加而减小;当d(t)<f<3d(t)时,均衡投资随着环保税的增加而增加;利润最大化下的燃煤电厂CCUS技术投资量高于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投资量;社会福利相较于利润更有力地促进技术创新;2种条件下控制系统都能具有鞍点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燃煤电厂在环保税政策下采取CCUS技术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45;No.204 735-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44 ] - 张小艳;李临川;刘浪;王璇;李星格;
为了研究采煤巷道下方岩层注水对风流降温的影响,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岩层注水风流降温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分析不同注采通道布置和注水参数对巷道内风流温度的影响以及围岩的温度变化,对比相同条件下不同注水时间下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在注水通道垂直距离上,注水通道离巷道越近,降温范围到达巷道附近围岩的速度越快,垂直距离从15 m到25 m时,1号巷道末端风流温降从25.24℃减少到24.85℃;方案2巷道内右侧风流的降温效应最优,注水10 a时巷道风流平均温度下降到28℃左右;当注水流量从5 kg/s到15 kg/s时,巷道末端风流温度相差1.37℃,注水温度从15℃到25℃时,巷道末端风流温度相差2.08℃;随着注水时间的增加,巷道进风侧的低温区域沿风流方向不断向回风侧扩展,巷道内风流温度的下降集中在注水前期,注水2 a时温降占整体温降的90%左右。研究成果为矿井岩层注水风流降温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5;No.204 74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24 ] - 刘慧;李博融;刘梦洁;戴昕悦;李彪;何佳州;
隧道噪声对隧道交通环境和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探究超宽断面隧道声场分布规律对于解决隧道噪声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工程意义。依托白佛隧道工程,借助流致声源理论推导了隧道横断面声波波动方程,建立了超宽断面隧道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单元法计算分析了不同车流量、不同车速下超宽断面隧道内气动噪声的分布规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k-ε方程与N-S方程所推导的声场控制方程将声压、声速作为气动噪声源表征参数;气动噪声受气流控制,车流量所引发的气流环境较车速更复杂;隧道出入口断面噪声存在突增现象,隧道内部噪声受交通流因素影响显著,越复杂的行车环境中隧道内部噪声值越大。相关研究成果为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5;No.204 756-770+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7 ] - 李昂;程迅;吕璐娜;丁学松;景长生;刘军亮;高喆森;范六一;
为弥补现有判别方法与矿区实际水源数据库结合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iper三线图、箱型图和聚类分析的突水水源判别方法,构建平煤五矿水源常量离子库,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DA)预测矿井突水来源;通过MATLAB软件研发一套矿井水源判别软件系统,快速、准确地判别煤矿井下突水水源,将矿区地下水层常量离子库中34个水样作为训练样本,其中6个水样作为测试样本进行训练测试,并在平煤五矿工作面中应用。结果表明:模型的累积解释力R~2X(cum)达到99.96%,交叉验证累积预测力Q~2(cum)为73.7%,模型对砂岩水、太灰水和寒灰水的分类预测准确,该方法判别出的采空区水源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为井下注浆支护和回采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矿井突水的快速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2025年04期 v.45;No.204 77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142 ] - 魏少妮;王熙熙;刘志军;张晨;孟越;李永锋;胡桂林;张天杰;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孔隙图像、粒度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根据孔隙类型占比,将储层划分为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和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研究其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差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导致储层的孔隙度显著降低,胶结作用进一步加剧储层致密化,溶蚀作用则通过溶解矿物中的不稳定组分,产生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储层的储集能力;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好,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的减孔效应显著;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差,在溶蚀作用过程中受到的增孔效应更显著,其次生孔隙的发育使得储层具备更有效的储集能力,成为相对更优质的储层。研究揭示了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的差异机制,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及甜点区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2025年04期 v.45;No.204 784-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61 ] - 寇海波;张健;申艳军;顾霖骏;陈兴;田治花;
甘肃窑街矿区受其特殊的成藏结构条件控制,在浅层空间内积聚了大量CO_2,开采扰动导致CO_2突出灾害频发,成为煤矿浅层CO_2突出灾害的典型案例。为剖析浅层CO_2突出灾害与成藏地质机制的内在关联,在窑街矿区井田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CO_2突出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潜在规律,并研究了矿区内CO_2的来源、运移和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窑街矿区存在四大CO_2突出灾害高发或高风险区域,均为高压力、高浓度、大存量的CO_2富集区,且均靠近F_(19)大断裂;断层是影响窑街矿区CO_2成藏和突出灾害成生的主控要素,既是CO_2的运移通道、储存空间和封存基础,又造成了CO_2突出灾害的局部性和分散性;烧变岩潜水在CO_2长期安全地质封存中起到了水力封闭、溶解封存、矿化封存的辅助作用;开采扰动破坏了CO_2积聚区的应力平衡和封闭条件,是造成浅层CO_2突出的诱因。研究可为矿区CO_2突出灾害防治与浅层大规模地质封存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45;No.204 795-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5 ] - 薛韩玲;孙思瑶;陆泽华;拓雯;杨志远;张增保;
为探究褐煤热风-红外对流辐射干燥的水分迁移规律,以高西沟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一热风、单一红外与热风-红外串联干燥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粒度对褐煤单一热风与单一红外干燥特性影响以及不同转换时间对褐煤热风-红外串联干燥特性影响,并通过干燥动力学模型拟合,选择适用于热风段与红外段的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单一热风干燥以降速期为主,单一红外干燥存在明显恒速期,而热风-红外串联干燥无恒速期,且转换时间越早干燥效率越高,转换时间为5 min时对应最大干燥速率为0.082 9 g·g~(-1)·min~(-1);热风段和红外段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分别为5.90×10~(-8) m~2/s和1.17×10~(-7) m~2/s,活化能分别为29.22 kJ/mol和1.439 W/g; Logarithmic模型和Weibull模型分别适用于热风段和红外段的水分比预测,R~2分别为0.999 6和0.993 5。研究为褐煤干燥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褐煤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v.45;No.204 804-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44 ] - 张伟;王森;邹绍辉;许建;杨晴;
为探究充填开采技术扩散动力机制,构建地方政府、煤炭企业和科研机构为参与方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建立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博弈方策略选择,运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雅克比矩阵分析三方动态博弈均衡稳定性,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关键参数对三方博弈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行政策条件下,三方演化博弈收敛于非理想解;以支付型激励为主导的政策工具,将增加地方政府激励成本,并在长期内会抑制政府激励意愿,无法取得长期政策效果;更多地使用非支付型激励政策,有利于维护政府持续激励的积极性;加大煤炭企业生态成本内部化力度,有利于博弈结果向理想结果演化;激励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从而降低充填开采成本,对博弈收敛于理想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技术需求不足时,为促使科研机构积极研发,政府激励必须能够全部弥补其研发费用;单一政策难以使三方博弈向理想结果演化,必须通过多元政策工具的有机组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揭示了煤炭充填开采技术扩散相关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效应,对促进该技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45;No.204 815-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52 ] - 吴舜明;
为分析深埋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的条件和计算偏压荷载,基于Hoek-Brown准则计算深埋隧道塑性区的范围,明确影响深埋隧道塑性区范围的因素;建立倾斜层状围岩的“抽屉”力学模型,提出地质偏压的判定条件和偏压荷载的计算方法,量化偏压荷载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Hoek-Brown准则计算的隧道围岩塑性区厚度在4.5~5.2 m之间,与现场实测值的误差不超过7.5%,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实现了对施工扰动后的围岩塑性区厚度的定量计算,揭示了岩体损伤区范围随不同开挖半径、扰动因素和岩体强度的变化规律;“抽屉”力学模型得到的地质偏压系数,在隧道几何参数一定时,随着隧道埋深和岩层的内摩擦角的减少而减少;将Hoek-Brown准则计算塑性区范围确定为“抽屉”大小,通过计算得到的偏压荷载值为273.78 kPa至596.45 kPa,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偏差控制在10%以内,验证了该方法在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荷载计算的有效性。研究方法为地质偏压深埋隧道的荷载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25年04期 v.45;No.204 826-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24 ] - 朱兴攀;文虎;王振兴;陈昌明;刘文永;刘荫;蔡国斌;
直角巷道是矿井十分普遍的巷道结构,为探究直角巷道火灾发展过程中烟气流动特性及特征参数演化规律,采用CFD-pdf非预混燃烧技术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在一定火源功率和不同纵向通风风速(0.5,1.0,1.5,2.0,2.5,3.0 m/s)下的直角巷道火灾发展特征及灾变环境参数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受直角壁面阻力影响,弯道区域会聚集大量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冷却速度与纵向风速呈正比;纵向通风速度大于2.0~2.5 m/s时将有效控制高温逆流层的发展,逆流层长度与纵向通风风速的自然对数值近似服从线性关系,相同纵向通风风速下,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随时间增加而线性增加;直角区域下游存在温度急剧变化的烟流“衰减域”,火灾烟气更加不稳定,隧道顶板温度与烟气纵向传播距离呈指数相关,随着纵向通风风速的增加,二者相关性缓慢降低,适用于直角巷不同风速条件下纵向温升预测关系式,拟合度均在0.96以上。研究成果为直角巷道火灾应急决策与救援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工程实践中热环境的评估和火灾探测时间的估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45;No.204 836-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4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