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宏伟;喻祖坤;王川伟;崔闻达;成家帅;郭逸风;苏浩;
针对煤矿巷道掘进中锚索支护过程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巷道掘进锚索输送系统。通过对锚索输送系统的空间布局进行参数化建模,以机械臂输送过程中锚索的弯曲半径和悬空长度为指标,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求解得出了锚索输送系统的最优空间布局;结合锚索输送和安装需求,设计锚索输送装置的总体结构,利用改进D-H法建立了输送装置的运动学模型并分析了工作空间;分析锚索与其输送装置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锚索参数、锚索弯曲弹性力和弯管参数关系的力学模型,以及锚索输送装置的虚拟样机模型,完成了锚索输送过程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锚索输送装置能够满足6 000 mm×4400 mm(宽×高)巷道的支护要求;当锚索参数确定时,锚索驱动力与弯管曲率半径平方项相关,而与锚索和弯管摩擦系数呈线性关系,增大弯管曲率半径可以显著减小所需最大驱动力;为使机械臂牵引的负载最小,弯管曲率半径的取值应使得弯管入口与锚索库出口高度接近;考虑锚索输送力得到的最优空间布局为弯管曲率半径1.5 m,端面转角90°,输送装置与锚索库水平距离1.51 m。研究结果为煤矿巷道锚索支护效率的提高,锚索支护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45;No.203 429-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4 ] - 陈晓坤;汤旭;李鹏兵;于志金;张志鹏;
早期准确预报和及时有效处置是科学预控采空区煤自燃灾害的关键技术。为了提高煤自燃早期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技术的联动性,通过程序升温试验和数值模拟,以明确采空区煤自燃预测预报指标及阈值,分析不同注氮参数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分级预警原则的采空区煤自燃预报与预埋注氮联动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以O_2、CO、C_2H_4/C_2H_6、ΔCO/ΔO_2及C_2H_4作为主要预测指标气体构建的5级(灰、蓝、黄、橙、红)预警体系能够准确地表征采空区煤自燃隐患态势;采空区最佳注氮位置为进风侧55 m处,随着流量增加,氧化带范围缩减明显;当采空区预警级别为灰、蓝、黄时,通过监测系统与注氮系统联动,控制压注流量在1 500~2 000 m~3/h时,能够使在距工作面40~60 m采空区范围内O_2浓度由18%~20%下降至8%以下,注氮口附近降至5%以下,同时有效缩短氧化带范围,抑制自然发火发展。该研究构建了采空区煤自燃分级预警模型和注氮联动防治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采空区煤自燃防治,为矿井煤自燃灾害防治提供了安全、高效、科学的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v.45;No.203 439-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 ] - 马砺;陈超扬;刘红亮;张嘉勇;娄芳;
煤矿井下发生火灾后,巷道内高温和气体积聚环境极易引发次生爆炸灾害,通过灾区内快速密闭能够有效控制灾情发展。为研究密闭体的抗冲击强度,采用可视管道式气体爆炸试验系统,分别开展7vol.%、9.5vol.%和10.5vol.%甲烷体积浓度下密闭体囊壁材料爆炸冲击试验,分析囊壁材料的吸能特性;利用落锤冲击试验系统,研究20,30,40 cm和50 cm冲击高度下密闭体的动态响应过程,分析密闭体的能量转换与耗散特性。结果表明:当甲烷气体浓度为7vol.%时,放置囊壁材料后爆炸超压减小了0.206 MPa, 88.70%的冲击能量通过囊壁材料与外界空气对流换热以热能形式耗散,能量耗散率为127.58 J/s;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大,冲击能量通过囊壁材料形变吸收的比例增大;当落锤冲击高度为50 cm时,密闭体受到冲击荷载为54.6 kN,通过壁材形变和气体压缩吸收了64.62%的冲击能量,其中51.39%的吸收能量通过囊壁材料恢复形变、气体膨胀做功释放;随着冲击高度的增大,冲击荷载逐渐增大,能量耗散量与能量耗散率均上升。冲击过程中冲击能量通过囊壁材料形变、压缩气体转换为密闭体囊壁材料的弹性势能与气体内能,通过等温压缩过程的气体散热和阻尼效应转为热能耗散。研究可为煤矿井下灾害区域快速密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45;No.203 450-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 ] - 张嬿妮;张帅;刘学;黄罗鑫;杨雯;赵婧昱;陈健;
电解液是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锂电池火灾的主要可燃物,在热失控过程中,高温电池壳体被认为是电解液的重要引火源。因此,选取了3种商用锂电池电解液,利用自主搭建的热表面引燃试验装置,观测了相关着火参数,包括着火现象、着火概率和着火延迟时间,对3种电解液在热表面作用下的着火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液在热表面作用下主要发生膜态沸腾,且电解液在热表面作用下会发生复燃现象;锂电池电解液在热表面上的着火是概率性的;着火延迟时间都随着热表面温度升高而下降;最后,根据电解液自燃点探索着火机理,从化学反应机理角度,解释了3种电解液自燃点和热表面引燃温度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成果为丰富锂电池火灾机理、完善锂电池热安全理论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2025年03期 v.45;No.203 46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 ] - 程方明;刘宇航;杨漪;罗振敏;
为了探究障碍物对CO_2抑制甲烷爆炸效果的影响,利用FLACS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研究半密闭管道内CO_2与障碍物共存时的甲烷燃爆特性。通过构建多工况组合,结合爆炸压力峰值、火焰传播速度及流场的演变过程,分析半密闭管道内不同浓度CO_2抑制甲烷爆炸过程受障碍物影响的特征规律,确定能使障碍物失去促进作用的CO_2体积分数。结果表明:障碍物显著削弱CO_2对爆炸压力及火焰传播的抑制效果,当CO_2体积分数达20%时,其促进作用基本消失;爆炸压力初峰时间随CO_2浓度增加而延后,但障碍物工况较空管仍有提前,最大压力峰值出现时间延后;平均火焰速度在70%阻塞率时达峰值,90%时因湍流淬熄下降;随CO_2浓度增加,火焰未燃区空腔面积增加,抑制火焰加速。研究为复杂管道甲烷燃爆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45;No.203 47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 ] - 刘纪坤;张博浩;王翠霞;赵兰华;徐栋梁;
煤基质孔隙结构影响着瓦斯赋存、运移形式,对瓦斯涌出量预测、煤层气安全开采至关重要。为实现煤体孔隙的准确表征,以小保当(XBD)和桑树坪(SSP)2个矿区煤样为例,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试验获取煤体孔隙分布图像,建立数据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煤体孔隙图像识别分割的DeepLabv3+模型,并与经典网络模型PSPnet和UNet进行对比,实现煤体孔隙结构的快速识别及分析。结果表明:DeepLabv3+网络分割效果良好,平均交并比达到92.71%,较PSPnet和UNet网络分别提升了12.67%、2.32%,对于微纳米孔隙的识别能力较强;XBD煤样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分布较多,占总孔的55.02%,以角砾孔、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好,而SSP孔径2~50 nm的过渡孔及大孔数量较多,所占孔隙比例为76.04%,形态相对简单,平均圆度达到0.531μm,但孔隙间连通性差,不利于瓦斯气体运移,与瓦斯涌出量的测定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证明了DeepLabv3+模型在煤体孔隙图像分割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为煤体孔隙结构表征及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45;No.203 48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 ] - 李青蔚;吕自琦;宋经川;魏钦;肖旸;
为研究低阶煤热解半焦氧化特性,掌握主要气体指标变化规律,指导火区复燃灾害监测预警,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模拟新疆长草东火区不粘煤及其不同热解程度半焦的氧化升温过程,测试不同温度下的气体组分及浓度,进一步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确定主要气体指标与温度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与原煤相似,半焦氧化时主要气体产物为CO、CO_2、CH_4、C_2H_6、C_2H_4,气体产生量均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随着热解程度的提高,CH_4、C_2H_6、C_2H_4逐渐消失;与原煤相比,相同氧化温度下半焦的耗氧量、CO、CO_2、CH_4、C_2H_6产生量随着热解程度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而C_2H_4产生量降低;气体指标CO、C_2H_6、C_2H_4浓度和R_2值与氧化温度呈多元线性关系,R_2值与氧化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程度较高。为减少煤火复燃灾害预测预报过程中的误差,应综合考虑火区残余半焦气体产物的变化对气体浓度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气体指标和关联模型。
2025年03期 v.45;No.203 49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 ] - 丁洋;周煜尧;李树刚;林海飞;朱冰;张一正;张艳;王梦迪;汤远卓;
面对全球CO_2排放量的持续增加,煤层CO_2地质封存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碳减排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但这一过程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因此需要借助数值模拟手段揭示CO_2封存过程中煤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和机理,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构建了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并模拟CO_2注入煤层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当结束注气时,煤层初始渗透率增高会加速基质与裂隙压力上升,但会使裂隙压力增速放缓,且相对渗透率快速下降;提高煤层扩散系数虽能加速煤层基质压力、裂隙压力与渗透率快速达到平衡,但对最终值影响较小;注气压力与煤层内压力呈正相关,但对渗透率影响有限;注气结束时,靠近注入井位置,基质与裂隙压力显著增大,且伴随煤层膨胀及裂隙扩展,显著改变了渗透特性。研究结果证明了煤层特性参数与关键力学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为煤层CO_2封存工艺参数优化及现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45;No.203 500-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 ] - 冯攀飞;朱红伟;宗程;崔峰;刘江峰;
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应力集中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保障巷道安全掘进贯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的贯通掘进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围岩应力和能量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制定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贯通期间的冲击地压防控策略和方案;利用多项微震物理指标,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能量的时序变化特征,并对卸压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巷道垂直应力、水平应力、能量峰值随着贯通距离的逐渐减少均有增大的趋势,应力和能量集中区域主要出现在两掘进面之间;接近贯通位置50~120 m时,微震能量频次增加,b值出现骤降趋势,S值、EEM值出现逐渐递增趋势;巷道即将贯通时,微震频次有较大幅度的上下波动,能量出现少量异常高值,b值再次迅速下降,S值下降至低值,EEM值骤降至极小值;卸压后单日平均释放总能量下降了60.7%;单日总频次下降了62.8%;b值、S值、EEM值能很好地反映巷道掘进时煤岩的活动特征,在反掘段内均未偏离正常水平,卸压防控措施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对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3期 v.45;No.203 512-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 ] - 潘红光;董佳瑶;白佩云;李山;马彪;
随着煤矿安全监测领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需要愈加科学的知识管理方法,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规则挖掘和溯源搜索算法的煤矿安全监测知识库构建方法。首先,在构建领域词典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的词频-逆文档频率算法提取领域概念,使用Protégé工具表示煤矿安全监测本体模型;其次,提出一种添加主客观约束和规则评价的改进Apriori算法实现关联规则挖掘,利用Jena推理机进行安全监测数据的规则推理,完成溯源知识库构建;最后,引入限制深度和剪枝技术改进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并在溯源知识库中检索排除错误路径的报警原因。结果表明:改进的领域概念提取算法F1-score提升了36.54%;改进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减少了75.72%的频繁项集;改进的溯源搜索算法分别减少了84.14%和84.39%的平均节点数和边数,搜索时间缩短了69.54%。研究结果有效地提高了概念提取、规则挖掘和节点检索3个环节的效率,为煤矿安全监测事故溯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5年03期 v.45;No.203 524-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高丙丽;王常赢;杨志法;张世宽;
工程扰动作用使岩体结构面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逐渐降低,导致结构面强度特性劣化,进而引起岩体沿着主控结构面滑移、坠落或倾倒,最终使岩体失稳破坏,研究结构面强度劣化特性是分析岩体稳定性的首要前提。基于现场回弹试验,采用巴顿JRC(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CS(结构面岩壁强度)模型,研究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特性,并结合工程扰动应力分析与库仑-纳维叶准则,揭示工程扰动下岩体结构面的劣化性质。结果表明: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及其参数随着距临空面距离的减小均呈降低趋势,且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的劣化幅度随之增大,距临空面越近,结构面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越大;黏聚力折减系数k_c和内摩擦角折减系数k_φ越小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劣化越强烈,其抗剪强度及其参数越低;k_c和k_φ随结构面距临空面距离的减小而降低,即靠近临空面时,岩体结构面强度折减效应更显著,揭示了扰动作用对浅表岩体结构面劣化作用更剧烈。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岩体结构面劣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025年03期 v.45;No.203 534-544+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 ] - 赵安新;黎梁;栾兆彪;叶磊;姜鑫;
为研究矿区钻探勘察过程中钻孔岩性类别分层及识别的自动化检测技术,解决现有深度学习技术中岩性识别精度低、分层误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多尺度融合网络的钻孔岩性识别方法,并对6#、9#、10#超前钻探孔进行岩性类别自动识别试验。该方法首先使用SENet通道注意力机制、多尺度检测改进YOLOv5模型框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分类性能;然后采用EIOU Loss替换CIOU Loss损失函数,使得预测框更加有效的拟合真实目标框;最后,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相互印证,降低岩性的分层误差。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钻孔岩性识别中平均精度、准确率和召回率相较于YOLOv5算法分别提升9.86%、5.38%和4.96%;平均分层综合匹配度为85.05%,平均岩性匹配度为94.02%,验证了钻孔岩性自动分层及识别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25年03期 v.45;No.203 54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 ] - 乔军伟;李领晨;师庆民;赵泓超;张蕾;姜毅;张煜;傅鑫如;王朵;
为了研究陕北地区富油煤的自然产出粒级、煤质特征及最佳利用途径,以陕北侏罗纪煤田曹家滩煤矿延安组富油煤为研究对象,对综放采条件下采出的原煤进行了粒级和煤质特征研究,针对不同粒级的煤质特性探讨了其对煤制焦油、气化、动力燃烧等利用途径的适配性。结果表明:在综放采条件下,不同粒级原煤的产率随粒级的减小呈现减少的趋势,镜质组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惰质组变化趋势相反,壳质组含量无明显变化;随着粒级减小,各样品中水分、硫分呈增高趋势,灰分呈降低趋势,挥发分、固定碳、发热量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热稳定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哈氏可磨指数和煤对CO_2反应性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综合煤质特征和煤质技术指标,大于30 mm的块煤主要可作为Ⅲ级煤制兰炭用煤、Ⅱ级煤制焦油用煤、Ⅱ级固定床气化用煤、Ⅰ级清洁动力用煤使用,30~0.5 mm粒级煤可作为Ⅱ级煤制兰炭用煤、Ⅱ级煤制焦油用煤、Ⅰ级清洁动力用煤使用,其中13~6 mm粒级煤还可作为Ⅰ级固定床气化用煤使用,6~3 mm、3~0.5 mm粒级煤还可作为Ⅱ级流化床气化用煤使用,-0.5 mm粒级煤可作为Ⅱ级煤制焦油用煤、Ⅱ级清洁动力用煤使用。陕北富油煤的不同粒级具有不同的煤质特征和适配性,可依据粒级大小应用于不同的清洁利用途径,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025年03期 v.45;No.203 560-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 ] - 张洽;孟蓉;
能源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其持续性创新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以及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为探究数字政府建设如何推动能源领域变革,利用2017—2023年中国深沪A股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政府建设如何影响能源企业持续性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了数字政府建设影响能源企业持续性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区域和企业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下影响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数字政府建设正向促进能源企业持续性创新能力提升,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政府建设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监督效应、对能源企业融资的激励效应和内部治理的提升效应3条路径实现对能源企业持续性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处在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本身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数字政府建设对能源企业持续性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提升能源企业持续性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厘清了数字政府建设对能源企业持续性创新的作用机制,补充了企业持续性创新的数字化前因,对能源企业早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5年03期 v.45;No.203 570-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刘青;苗照晨;刘运锋;
为克服地磁暴产生的地磁感应电流及其次生的无功损耗对电网造成的无功不足与电压波动,建立同时考虑电网结构与电网状态的综合性易损区域评估指标,采用改进多属性决策法对结构性指标进行排序,得出地磁暴影响下电力系统的易损区域识别结果。将易损区域作为无功补偿点,以节点电压波动量和无功补偿容量最小为目标,提出一种改进教与学算法的无功优化模型,用IEEE RTS79系统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证明。结果表明:综合性易损评估指标结合改进多属性决策法进行易损区识别更准确;改进教与学算法的收敛性能更强、效率更高。该研究能有效克服传统防治方法造成的风险转移问题,显著提高了电网应对磁暴灾害的能力,并为地磁暴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降低地磁暴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2025年03期 v.45;No.203 582-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 ] - 王丹;吴腾;于振华;李冠琛;马志强;
为解决传统分布式学习方法在训练分类模型时面临的数据隐私泄露和类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联邦学习的代价敏感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方法(Fed-CoSen)。该方法基于联邦学习框架,通过量化客户端数据的不平衡度,采用加权联邦平均策略进行全局模型训练,确保客户端数据的隐私性以及全局模型聚合过程的公平性;结合自适应平衡交叉熵损失函数和代价敏感卷积神经网络,优化客户端局部模型的分类性能。结果表明:在CIFAR-10数据集上模拟的2种联邦学习类不平衡场景、COVID-19数据集上模拟的医疗类不平衡场景中,与对比试验中的最佳方法Fed-Focal相比,Fed-CoSen在精确度上平均提升了1.84%,在召回率上平均提升了1.88%,在F1分数上平均提升了1.87%;充分验证了该方法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处理类不平衡数据分类任务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025年03期 v.45;No.203 59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 ] - 刘玉栋;杨博;郭远智;贾银花;
为研究郝滩地区侏罗纪延安组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利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及地震剖面恢复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分析古地貌油藏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的上覆基准面为延9_2底煤层,延10+富县组为印模厚度,下伏基准面为长2底的K7标志层,长1+长2厚度作为残余厚度;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古河谷、阶地、斜坡、坡嘴、河间丘、低残丘等6个次级古地貌单元,延安组油藏分布在斜坡-低残丘、河间丘和坡嘴等次级古地貌构造单元;郝滩地区延安组发育斜坡-低残丘岩性油气藏、河间丘构造-岩性油藏和坡嘴构造-岩性3种油藏类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沉积相、储层物性等因素的影响。古地貌和油气成藏研究对郝滩相邻地区古地貌油气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其他层位的古地貌油气藏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45;No.203 607-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 ] - 袁源;张慧梅;胡千翔;王番;
为研究原状黄土在不同固结方式下的剪切力学特性及细观演化机制,借助SLB-1A应力控制式三轴剪切试验装置和NMR测试技术,开展了不同固结系数下原状黄土压缩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室内试验,并通过与重塑黄土的对比分析,讨论其变形受结构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围压和固结系数作用下,原状黄土的固结排水抗剪强度随着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各级围压下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固结排水强度均随固结系数增大而降低;在不同固结状态下,黄土内部的结构性对土体的强度特性有显著影响,原状黄土的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均高于重塑黄土;随着固结系数增大,黄土的强度指标参数出现降低趋势;随着固结系数的增大,内部微孔隙的占比逐渐减小,而中大孔隙占比逐渐提高,但土样内部仍以微孔隙为主,从而共同控制宏观力学行为的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原状黄土本构关系提供物理基础,为黄土填方地区地基变形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45;No.203 616-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0 ] - 王慧龙;黄雷;王韶豪;张威;赵俊峰;何发岐;王军;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期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为明确盆地内部存在的不整合界面及其构造响应特征,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前人已有研究资料及钻井资料,识别盆地内部2个三维地震探区的不整合界面并对关键构造事件在盆内不整合界面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四期大规模构造抬升运动,并形成了侏罗系与三叠系、侏罗系内部、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白垩系与上覆地层间的四期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下侏罗统延安组主要以角度不整合接触为主;中侏罗统安定组和下白垩统宜君组以平行不整合为主,部分地区存在微角度不整合;侏罗系内部则同时发育平行不整合及微角度不整合,白垩系与上覆地层主要以平行不整合为主;不整合界面的差异特征反映出印支运动在盆地内部的构造响应西南强、东北弱;燕山运动在盆地内部的构造响应由周缘向内部逐渐减弱。研究结果揭示盆地周缘强烈的挤压构造事件在盆内均有以隆升剥蚀为特征的地震响应,构造变形强度具有明显的减弱,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结构的认识。
2025年03期 v.45;No.203 627-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