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简介

    2008年02期 No.102 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综采放顶煤冒放模型的模拟试验

    余忠林;侯运炳;常金明;

    传统放顶煤模拟模型对厚煤层放顶煤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该模拟模型确定的移动场与实际顶煤移动场不符,放出体上部宽度与下部宽度相差1.3~1.7m,同椭球体模型理论分析相距在30%~40%。并对传统放顶煤模拟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顶煤垮落角等多个模型,使放顶煤模拟研究中的连续性假设条件得到松驰。改进后的模拟模型应用表明,横向概率每增大10%,顶煤放出量增加约2.2%,顶煤放出率达到88%,比改进前提高7%~17%。

    2008年02期 No.102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6 ]
  • 坚硬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运动规律

    段王拴;高喜才;窦娟;

    采用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陕西彬长大佛寺煤矿40301首采综放工作面覆岩移动、矿压显现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坚硬特厚综放工作面覆岩运动破坏规律。结果表明,工作面存在较明显的周期来压现象,并具有一定的瞬时冲击性载荷特征。首采综放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步距65.6m,周期来压步距23.67m,来压时最大工作阻力7291kN/架。工作面支承压力峰值在煤壁前方10~15m处,峰值压力约为19~25MPa,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可达工作面前方50~60m。

    2008年02期 No.102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 空区激光探测系统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刘晓明;罗周全;孙利娟;张保;李畅;

    阐明了空区激光探测系统(CMS)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井下环境温度、湿度、目标反射率及探测位置等环境因素对CMS探测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紧密结合国内各矿山的自身特点,阐述了目前CMS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空区信息动态监测、露天塌陷坑探测、采场边界对比分析、顶板安全管理、采场回采贫化损失精确测定、复杂边界矿柱回采爆破设计及实测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等主要方面对CMS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MS的成功应用为我国矿山空区动态监测及安全预警等相关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2008年02期 No.102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3 ]
  • 千米深井破碎顶板控制关键技术

    石永奎;庞纪禄;郭信山;

    采用"双端封堵测漏装置"探测了上行卸压开采时上覆岩层运动破坏的范围和裂隙扩展程度,同时采用RFPA数值分析软件对先行开采4层煤后对2层煤的卸压效果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了上位煤层的工作面顶板所处的应力环境和围岩稳定性;论述了采用上行卸压开采降低上位煤层工作面顶板应力的可行性;分析了2层煤条件下采用轻型综采支架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支架选型;提出了工作面无矸石快速通过断层的新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彻底解决了深井破碎顶板的控制问题,实现了破碎顶板条件下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2008年02期 No.102 219-22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6 ]
  • 深井松散煤巷超高强预应力组合锚杆支护技术

    赵一鸣;张农;阚甲广;黄向菁;

    深井松散煤巷支护一直是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难题,常规的锚杆支护方式及支护强度已很难适应其变形特征。文中以丁集煤矿1262(1)巷道为例,在新型锚杆强化支护体系的应用研究中,采用了超高强预应力组合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加大支护强度及采取各种补强措施,进一步优化围岩应力场,充分调动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实现了巷道长期稳定,满足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并为该类煤层巷道推行锚杆支护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08年02期 No.102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9 ]
  • 综放沿空巷道小煤柱合理宽度确定

    常聚才;谢广祥;杨科;

    采用现场实测、FLAC3D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的综合研究方法,对综放采场沿空掘巷的合理布置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机巷下侧煤体沿倾向应力测试,获得煤体沿倾向应力变化规律;同时采用FLAC3D数值软件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3,5,7,10,15和20m)的应力场、位移场及破坏场特征,获得不同煤柱宽度时巷道力学特征;在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成果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了区段煤柱的合理尺寸。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确定的煤柱尺寸科学、可靠,为综放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及护巷煤柱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年02期 No.102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3 ]
  • 注浆孔壁劈裂判据及裂缝扩展的数值模拟

    谷拴成;苏培莉;韦正范;朱彬;

    在进行现场注浆时,经常会遇到注浆孔与岩体裂隙不相交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讨论在一定注浆压力作用下,注浆孔周围岩层是否劈裂以及劈裂的方向,从而可以判断该劈裂裂缝扩展以后是否与岩体原有裂隙相贯通。这样有利于进行注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文中在考虑地应力和不考虑地应力2种情况下,分别对注浆孔周围岩层的劈裂与否以及劈裂方向给出了判据,同时在劈裂情况下,通过对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二次开发,应用6节点奇异等参元模型模拟了劈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的奇异性,并引入应力强度因子,对劈裂裂缝的扩展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得到了劈裂裂缝的最终扩展长度。研究结果对注浆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际注浆工程问题的解决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年02期 No.102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1 ]
  • 磁化水对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的影响

    赵华玮;曾宪桃;刘彦宾;

    锚喷支护是矿山井巷广为应用的一种支护方式。降低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对改善施工环境、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喷层混凝土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别选取175,185,220,262,355mT等5个磁感应强度,就磁化水对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对磁化水降低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及回弹率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最佳磁感应强度为220mT。用磁化水代替普通水拌制喷射混凝土,各时间段的粉尘浓度降幅均在65%以上,回弹率降低39.5%。

    2008年02期 No.102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5 ]
  • 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平巷锚网支护技术

    索永录;赵峰;

    王家山煤矿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破坏比较严重,是制约工作面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文中根据巷道变形及锚杆受力的现场实测和巷道分步开挖与支护过程的FLAD3D模拟,分析了王家山煤矿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基本特征,提出了采用锚杆不对称布置方式,巷道断面采用圆角微拱矩形的锚网支护方案及其参数。现场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2008年02期 No.102 240-243+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 AHP法在确定地表变形因素权重中的应用

    夏小刚;

    地表沉陷变形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影响地表沉陷变形的因素集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准确地预测各因素对地表沉陷变形的影响情况对矿产资源开采研究、采动灾害的控制、矿山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层次分析法最终为综合评价地表沉陷变形以及地表沉陷变形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文中在分析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物元分析理论,将专家作为样本,以各专家判断矩阵得出的权重构造的复合物元作为因子,通过物元分析得出各专家效度,从而建立了确定影响地表沉陷变形各因素权重的物元分析模型。该方法充分考虑各专家对不同事物的认识程度,修正了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地片面性,使指标体系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

    2008年02期 No.102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3 ]
  • 亚急斜煤层采空场覆岩变形破坏数值与相似模拟

    邵小平;石平五;张嘉凡;

    依据煤层倾角及开采后顶板破坏特征及其影响不同,将倾角在45~60°的煤层称为亚急斜煤层,其开采过程中顶板影响相对显著。文中针对乌鲁木齐矿区,通过相似材料与数值模拟试验,对亚急斜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过程中采空场覆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急斜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空场覆岩变形破坏主要沿煤层法向方向发展;基本顶(老顶)岩层破坏后并没有直接垮落,而是有可能形成一定的结构体——铰接岩块结构;关键层位结构体的回转失稳是造成大范围覆岩剧烈活动的根本原因;岩层结构的存在,特别是关键层位结构体的存在,使得覆岩大范围垮落对工作面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了,支架可以保持良好的运转,有助于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2008年02期 No.102 249-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 大采高综采支架工作阻力综合分析与确定

    李龙清;荆宁川;苏普正;张杰;秦国玉;

    通过基于全波形声发射的岩石力学特性参数试验及分析,6.2m大采高综采支架工作阻力物理相似模拟,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计算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分析工作面向前推进过程中上覆岩层的垮落、破断对工作面支架支护阻力的影响,并对模拟支架工作阻力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合理支护强度或合理支架工作阻力,为羊场湾煤矿6.2m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开采和支架工作阻力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8年02期 No.102 25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1 ]
  • 破碎断层变形破坏过程的试验研究

    刘伟韬;武强;顾景梅;何寿迎;

    范各庄矿F0断层是一条走向贯穿整个井田的破碎断层,极大地影响了该矿采区布置及矿井深部开拓,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大威胁。为了研究F0断层在采动影响下的变形破坏过程,采用电镜、薄片及蠕变力学试验方法分别对断层物质的原样和3种含水量、5组样品的复制样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表明:围压效应、结构效应、含水量效应均对断层物质的性质产生巨大影响;断层物质具有明显的流动变形特征;结构面的存在、承压水的作用以及围压的改变极大地影响着断层物质的性质。试验研究结果对于分析断裂滞后突水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2期 No.102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2 ]
  • 陕北侏罗纪煤田采动损害现状及评价方法

    李邦邦;刘智;余学义;

    为有效地对开采后的矿区进行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针对陕北侏罗纪煤田之神府、榆神、榆横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开采沉陷损害和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陕北侏罗纪煤田采动过程中生态及环境破坏现状。采用分区的评价方法,依据地形、地貌将其分为2个一级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进行二级分区;再以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方法、开采沉陷损害程度及特征等因素进行三级分区。分别给出了各区的范围、损害特征、损害程度,确定了评价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损害级别与判定条件,为陕北侏罗纪煤田生态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年02期 No.102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 高等级公路下煤矿采空区注浆处治效果分析

    胡海峰;郝兵元;康立勋;

    大量的实践证明,煤矿采空区残余变形期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其残余移动变形会对高等级公路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目前对高速公路下的采空区的处治方法一般为钻孔注浆,但是如何有效地判断注浆的效果,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具体的方法。文中结合采空区的具体特征和注浆的数据资料,通过对山西某高等公路下煤矿采空区处治过程中的注浆实践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计算采空区未密实等效高度和注浆量等效高度可以对采空区治理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2008年02期 No.102 270-27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4 ]
  • 结构异常管路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的影响

    翟成;林柏泉;叶青;陆振国;朱传杰;张志雨;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结构异常管路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拐弯处的瓦斯爆炸传播过程是一个压力波、火焰、复杂流动场相互作用的过程,压力波超压、火焰传播速度迅速增大,对拐弯处的壁面破坏特别严重。弯管角度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瓦斯爆炸通过不同角度的弯管后,火焰传播速度和压力波超压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管道拐弯既增加了燃烧区的湍流度而加速燃烧产生能量以推动加速传播,同时也因为拐弯而增大了总阻力和热量向壁面的传递,弯角处膨胀波也会抑制瓦斯爆炸的传播。管道拐弯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的影响取决于抑制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综合作用。

    2008年02期 No.102 274-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7 ]
  • 综放采空区抽放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张辛亥;陈曦;李艳增;

    主要从抽放条件下综放采空区的特点出发,对综放采空区抽放条件下的自燃危险区域进行划分。利用大型煤自然发火实验台,对铜川下石节煤样自燃特性参数(耗氧速度、放热强度和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进行了实验测定,为抽放条件下综放采空区渗流场的数学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建立了抽放条件下采空区渗流、氧化和扩散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抽放条件下综放采空区内的氧浓度分布和漏风强度变化规律;利用数值模拟得到的氧浓度和漏风强度分布结果,结合自燃特性参数,对抽放条件下自燃"三带"进行划分,确定了综放工作面的极限推进速度,为高瓦斯矿井采空区早期自然发火预测及火区治理提供依据。

    2008年02期 No.102 279-282+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4 ]
  • 煤矿安全人为事故预防关键技术

    栗继祖;张韶红;

    人为因素是导致中国各类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为了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在对煤矿从业人员实验基础上建立了以能力与非能力因素为基本内容的人为事故预防指标体系,并对这一技术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实践验证。提供了煤矿从业人员人为事故预防技术指标与方法,包括能力测验、兴趣测验和人格测验3者组合而成的共性指标与涉及机械和空间能力、感知运动能力等专业指标的测评方法。

    2008年02期 No.102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 东欢坨煤矿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的优化选择

    朱令起;周心权;朱迎春;

    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综合分析选取的4个典型煤样的一氧化碳、乙烯、乙烷等气体的检出温度,对比指标气体优选原则,综合分析了东欢坨煤矿实验检出气体。实验表明,东欢坨矿一氧化碳出现的临界温度值为50℃,4个煤样基本上在110℃左右出现斜率变化增大的情况,并且该气体呈现单调递增趋势。因而,在50~350℃之间,选择一氧化碳作为预测预报煤炭自燃的标志气体是可行的。由于东欢坨煤矿煤层中赋存有CO,因此,在利用CO作为预报预测自燃发火标志气体和采空区密闭内取样分析时,可采用CO浓度差值法和ICO来消除环境因素和风量的影响。

    2008年02期 No.102 28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 煤炭自燃预测的非参数逐步判别方法及应用

    陈红江;

    运用在煤矿生成实践中积累的众多相关数据和资料,通过全面分析影响煤层自燃因素,基于非参数逐步判别分析理论,建立煤炭自燃预测的判别分析模型。选取影响煤炭自燃的主要因素如煤的自燃倾向性、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坚固性系数、工作面供风量、回采工作面推进度、采场回采丢煤率,作为判别因子,建立煤炭自燃预测的非参数逐步判别分析模型,利用某煤田的多个参数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后的模型回判的误判率为0。说明该模型在研究煤炭自燃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008年02期 No.102 293-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5 ]
  • 煤粉燃烧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张亚平;田玉仙;

    由于煤粉燃烧受热面区域的气固两相流场测量难度大,为预测煤粉燃烧炉内部流场与两相流浓度场分布规律,以FLUENT为平台,建立了煤粉燃烧炉模型,用PDF来定义燃料成分,气相湍流流动采用标准的k-ε方程模型,气相为无滑移边界条件。颗粒相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来离散微分方程,对控制方程的求解采用SIMPLE算法。得到了燃烧炉内部温度场,煤液化率的分布规律及煤粉的颗粒轨迹。揭示了挥发分释放与燃烧的过程,剖析了焦炭的燃烧机理,为煤粉在分解炉内的优化燃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模拟结果有助于煤粉炉改造和节能。

    2008年02期 No.102 297-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8 ]
  • MGM(1,N)模型用于瓦斯涌出量预测

    肖鹏;李树刚;张进;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是新建矿井和改扩建矿井通风设计、安全管理、制定合理的瓦斯防治措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正确预测瓦斯涌出量,对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瓦斯涌出量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且各个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文中提出一种新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MGM(1,N)模型预测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瓦斯涌出量的各个影响因素,预测精度较高。其结果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2008年02期 No.102 301-304+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5 ]
  • 矿井密闭填充材料力学性能分析与稳定性预测

    罗振敏;葛岭梅;邓军;张嬿妮;杨永斌;

    采用水凝胶密闭填充材料建造密闭墙是防止煤层自燃、有害气体扩散或者瓦斯爆炸的方法之一。通过一系列单向压缩试验,分析了吸水性单体、交联剂、促凝剂的含量等对水凝胶内填充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水凝胶密闭填充材料进行了持久稳定性分析。实验发现,随着单体与交联剂添加量的增加,水凝胶材料的弹性模量增大,强度提高,弹性减弱;而促凝剂含量的影响正好与之相反。同时水凝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出现了阶段性变化,且分界点的位置由材料本身的形变所决定,一般出现在纵向形变为50%处;模型精度较好,亲水性单体浓度增大,水凝胶材料的持久稳定性也较好。

    2008年02期 No.102 305-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3 ]
  • 突出矿煤岩微孔隙特征及其渗透特性

    张天军;李树刚;陈占清;

    从煤与瓦斯突出矿采集煤样,通过扫描电镜对其微结构和孔隙裂隙特征进行了观测。利用MTS815.02型岩石力学实验系统进行了3块标准煤样全应力应变过程的电液伺服试验,给出了主应力差、煤样渗透率、非Darcy流β因子和加速度系数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研究表明:该突出矿煤样结构不均一,以粒状、网状、片状结构为主,也可见到鳞片状和压扭性结构;在煤样破坏过程中,由于围压的作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煤样的渗透率随着应变的增大而发生变化,但其变化不很显著;非Darcy流β因子和加速度系数趋势相同,非Darcy流β因子均为负值。

    2008年02期 No.102 310-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8 ]
  • 巷道冒落区瓦斯积聚的数值模拟及应用

    朱迎春;周心权;王海燕;朱令起;

    巷道冒落区的瓦斯积聚,既可能会引起瓦斯燃烧或爆炸,又会导致煤自燃,同时瓦斯随风流进入巷道也会引起事故,构成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文中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巷道冒落区的瓦斯积聚和扩散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比较了不同风速条件下瓦斯积聚的差异。巷道风速越大,瓦斯积聚越弱,但是风速高于临界风速时,并不能显著地降低积聚瓦斯的最高浓度;同时模拟结果表明冒落区内设置导风板对稀释积聚瓦斯具有良好的效果。模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实际预防冒落区瓦斯积聚措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008年02期 No.102 314-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8 ]
  • 接地网导体腐蚀诊断原理及其应用

    倪云峰;刘健;王树奇;李志忠;王森;

    论述了求解接地网中明晰支路电阻和不确定支路电阻取值范围的基本原理,从激励源的选择、接地引下线自身阻抗影响的消除和量测充分性的保证这3方面论述了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给出了接地网导体腐蚀诊断流程。在一个60条支路的实验接地网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议的方法是可行的。

    2008年02期 No.102 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 煤矿救援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

    张小艳;周筱媛;魏娟;

    全局路径规划是煤矿救援机器人自主导航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任务是按照某一最优指标寻找一条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安全避碰路径。文中针对矿难发生后,井下部分巷道的局部环境不确定的特点,提出以矿难前的已知GIS系统为基础,结合改进蚁群算法获取环境不确定情况下的优化路径,从而获得全局最优路径的策略;依据安全性、路径最短原则设计了适应值评价函数,依此作为路径评价和信息素更新的依据;为避免停滞现象,采用确定性选择和随机选择相结合的路径选择策略。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08年02期 No.102 323-326+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7 ]
  • 矿山无线射频信号传播特性试验

    李文峰;吕颖利;李白萍;

    利用标准信号发生器(或便携式信号源)与频谱分析仪(或便携式接收机)在矿山的实地试验,研究了UHF波段无线信号在矿山的截止频率特性、电波传播衰减特性、弯曲巷道传播特性和煤掩穿透特性,得到了433,915MHz和2.4GHz无线射频信号矿山传输特性和煤掩穿透特性的定量数据。根据试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无线电波在矿山传播必须大于矿山截止频率,截止频率在甚高频(VHF)频带50MHz左右;在平直巷道中,频率越高越有利于电磁波的传播;在弯曲巷道中,频率越高越不利于电磁波的传播;频率升高,射频信号的绕射性能、穿透性能降低。上述结论可对我国矿山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2008年02期 No.102 327-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2 ]
  • “构造控灾”理论与“绿色矿区”建设

    夏玉成;孙学阳;孔令义;惠东旭;

    构造介质、构造形态、构造界面、构造应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同作用,为人类地下采矿活动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构造环境。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所引起的煤矿区地面沉陷、断陷、开裂的致灾程度有明显差异。与地下开采有关的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虽然源于采动,但其形成与发展,本质上受控于该区域构造环境的内在结构和动态因素。构造环境是决定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开采之前,根据煤矿区构造环境,结合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移动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的敏感度,科学评价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合理规划开采区域或开采强度提供科学依据,是建设"绿色矿区"的基础性工作。

    2008年02期 No.102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1 ]
  • 粉煤灰微波改性及其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

    刘转年;何婵;

    将取自于热电厂的粉煤灰(FA)球磨5h得到超细粉煤灰(UFA),再经过微波处理得到微波辐照改性超细粉煤灰(MFA),并研究其对水溶液中甲基橙的吸附性能。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的FA,UFA和MFA的二级吸附速率常数(k2)分别为9.30×10-3,13.00×10-3,18.35×10-3g.mg-1.min-1;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方程描述。计算吸附热力学参数ΔG,ΔS和ΔH,FA,UFA和MFA对甲基橙的吸附焓(ΔH)分别为-23.03,-25.98和-29.42kJ·mol-1。ΔG和ΔH均为负值,表明吸附为一自发的放热过程。

    2008年02期 No.102 336-339+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 多热源合成SiC热源数目判定模型

    陈杰;王晓刚;

    多热源合成SiC冶炼炉炉体尺寸大,一次性生产原材料消耗大,用实验手段难以预测给定条件下的热源数目等参数。通过对冶炼炉温度场的数学分析及数值模拟,以合成SiC温区断面面积比率最大为原则,提出了多热源合成SiC热源数目的判定模型,给出了实例,并通过工业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热源数目的预测,可以为SiC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2008年02期 No.102 34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神府煤不同煤岩组分光氧化产物分析

    张亚婷;周安宁;

    在紫外光照射下,用氧气对神府原煤(SFYM)、神府镜煤(SFJM)和神府丝炭(SFST)在平板光催化反应器内进行光催化氧化研究。分别在氧化0.5,1,1.5,2,4,6,8,10,12和14h时取样。对样品做元素分析、腐殖酸产率测定和FTIR分析。分析表明,不同煤岩组分光氧化煤样中氧元素的含量随着氧化时间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碳含量和氮含量随着氧化时间增加,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氢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氮元素主要富集在SFJM中。腐殖酸产率的测定进一步发现,光氧化产物中腐殖酸的产率SFYM>SHJM>SFST,SFST的存在有利于提高煤的光催化氧化反应性。

    2008年02期 No.102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5 ]
  • 无人工作面采煤机自主定位系统

    方新秋;何杰;张斌;郭敏江;

    基于依靠惯性仪表为导航信息源的导航系统无需外部信息源、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优点,研究国内外采煤机自主定位系统现状,分析井下采煤机工作环境、运动路线以及影响采煤机运动轨迹的因素,确定采煤机在不同运动路线的运动特征,建立一个复杂程度满足要求的动力学模型;选用微机械陀螺和加速度计2种传感器组合自主定位系统。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惯性传感器误差是导致自主定位系统精度低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利用环境特征、路标识别以及基于GIS的地图匹配技术来减少系统误差,提高自主定位精度。

    2008年02期 No.102 349-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5 ]
  • 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集成策略

    龚尚福;席曼;李雅玲;

    围绕信息系统集成的核心问题——数据集成展开研究,分析和阐述了信息系统集成和数据集成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集成的关系,详细介绍了数据集成的模型分类及数据集成的主要难点——数据源的异构性及异构数据源之间数据转换的方法。最后,对数据集成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8年02期 No.102 354-35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4 ]
  • 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关系

    赵京;王涛;王喜莲;

    基于对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发展中利益分配失衡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利益分配失衡构成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制约。从资源地居民自然依赖关系淡化、体制缺陷和机制障碍等方面剖析了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发展中利益分配失衡与冲突的原因,并提出重塑利益分配观念、改革资源开发管理体制、顺畅利益表达渠道、转变财税政策、建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等协调利益关系的有效举措。

    2008年02期 No.102 357-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8 ]
  • CPMS类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王晓刚;强军锋;李晓池;田欣伟;樊子民;刘向春;华小虎;

    针对我国铁合金、轻金属和非金属类产业(简称CPMS类产业)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类产业生产过程中高附加值尾气的组成,讨论了其回收、利用途径,提出了该类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能源、资源—CPMS类产品—尾气—化工产品(电)多联产循环产业链,使我国这类产业走上低能耗、高产出、无污染的绿色科技创新之路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8年02期 No.102 36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 ]
  • 煤矿井下工作面生产系统可靠性仿真

    郝兵元;隋刚;康立勋;

    以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根据系统元件的运行状态服从某一特定的概率分布的特性,采用以时间步长法为主线,其中贯穿最小时间步长方法的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动态地模拟了综采工作面系统生产的整个过程,并且得出元件和系统的有效度、停机率、煤流等定量的变化曲线,以及产量等一系列量化指标,为客观分析综采工作面系统提供了依据,还可以提供生产面的改造方案与优化、煤仓合理容量的确定与优化、系统设备选型与匹配优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008年02期 No.102 367-370+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中厚倾斜煤层残留煤的复采数值模拟

    梁冰;杨冬鹏;孙维吉;

    采用FLAC3D模拟了在大变形模式下,开采倾角25°下分层煤对上覆岩层应力状态、变形、位移等参数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同一工作面上,复采比初采顶板下沉量和底板鼓起量大2~3倍;从初采到复采完毕后采空区上覆围岩会形成"回"字型不均匀沉降;通过抽样选取的25°复采现场支架反馈值与模拟顶板压力值进行对比分析,吻合性较好,且采空区顶板中部比两侧所受压力大,压力沿走向变化趋势与位移变化趋势相同。

    2008年02期 No.102 37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5 ]
  • 基于MTS-AE单轴压缩下的煤岩损伤特征

    来兴平;吴学明;高喜才;伍永平;

    基于MTS-AE单轴压缩条件下,对煤岩损伤、变形与破裂过程进行了测试;运用损伤变量理论,分析单轴压条件下煤样损伤破裂阶段的声发射能量-应力/应变参数与损伤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特征规律。研究结果可对现场安全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008年02期 No.102 37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3 ]
  • 西部矿业工程力学教学与实验示范平台构建

    高喜才;窦娟;解盘石;来兴平;

    根据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有关矿业工程领域的力学课程教学与实验基地的建设情况,结合我校矿业工程在西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了其优势与特色,提出了力学课程教学与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新理念和措施。这对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水平,提升研究生、博士生、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科研和工程技术服务水平大有裨益。

    2008年02期 No.102 379-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8 ]
  • 采场作业环境模糊综合分析

    高晓旭;张俭让;常心坦;

    针对采场作业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利用环境科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观点和模糊数学理论对采场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采场环境系统危险性模糊单个因素和整体综合分析评价模型,并提出改善采场作业环境的具体方法措施,以提高系统安全。最后以贵州某磷矿采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危险性分析和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从而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实现系统的高产、高效与高安全。

    2008年02期 No.102 383-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4 ]
  • 煤自燃影响因素的热重分析

    张嬿妮;邓军;罗振敏;文虎;王威;

    采用德国耐驰公司的TG209热重分析仪,针对在不同粒度、不同供氧浓度和不同升温速率的实验条件下,开展热重分析实验研究。通过对煤样氧化过程失重和失重速率曲线的分析,表明特征温度点可以从宏观上反映出煤样氧化微观过程中外界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特征温度点和失重值的影响规律。

    2008年02期 No.102 38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5 ]
  • 急斜煤层放顶煤开采中基本顶的溃屈破断分析

    张嘉凡;石平五;张慧梅;

    针对急斜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过程中基本顶破坏活动对工作面的影响,应用板裂介质力学计算模型,进一步研究结构分叉后平衡路径的演化途径;应用后屈曲能量准则建立平衡稳定模态幅值方程和溃屈极限长度方程。研究表明:分叉点附近的邻域与煤层赋存条件、岩体材料及结构几何特征有关;基本顶从初始屈曲到后屈曲的变形过程中,只有当正则因子改变正负号时,系统才会从一个状态跳到另一个状态,基本顶岩体结构的后屈曲是一个由分叉点后屈曲性态到极值点后屈曲性态的耦合过程;而由倾角确定的剖分因子始终控制着系统状态变量与载荷的对应关系,影响基本顶的稳定性。

    2008年02期 No.102 39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2 ]
  • KJ95N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

    王晓阳;

    KJ95N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ARM嵌入式技术和EMC抗干扰技术等最新研制推出的矿井综合监控系统,符合《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及相关行业标准,可实现矿井上下各类环境参数、生产参数、动目标及瓦斯抽放过程的监测与显示、报警与控制,适于大中小各类矿井使用。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系统架构、功能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并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接入全矿井综合自动化或综合监测监控系统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2]。

    2008年02期 No.102 39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7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08年02期 No.102 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