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本质安全型矿井指标权重

    李树刚;穆丹丹;曹杰;

    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的关键。文中在分析影响煤矿安全的各个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本质安全型煤矿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环境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和信息管理4个主要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从而使各安全因素中的灰色信息"白色化",将抽象的因素数量化,增强了安全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该体系科学、简单又实用,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年02期 v.29;No.106 127-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0 ]
  • 开采引起的地表动态下沉分形增长规律

    黄明江;汤伏全;

    通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点下沉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高精度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地表点动态下沉曲线的统计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地表动态下沉在一定的无标度区间符合自相似分形增长模式。同时,利用较少的测量数据实现了地表点动态下沉曲线的分形插值,在较高的精度范围内获得任意时刻地表点的动态下沉值,为揭示和预测地表下沉与变形的动态规律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9年02期 v.29;No.106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 基于灰关联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丁华;王剑;王彬;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进行灰关联分析,得出了各影响因素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选择灰关联分析的5个优势因子作为输入参数,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用我国典型突出矿井的煤与瓦斯突出实例作为学习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学习,并以云南恩洪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实例作为预测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系统能较准确地预测煤矿的瓦斯突出情况。

    2009年02期 v.29;No.106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0 ]
  • 煤矿顶板透水事故预测与控制技术

    彭林军;赵晓东;宋振骐;李利岗;

    在深入研究我国煤矿顶板透水发生及其成功控制案例的基础上,对顶板透水事故发生的原因、实现的条件及其动力信息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顶板透水事故预测与控制的方法。针对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1122(3)工作面,分析了谢桥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并根据钻孔及井下资料,研究了顶板砂岩、粉砂岩运动规律。以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为指导,建立顶板控制信息动力决策模型,着重探讨了导水裂隙带和斑裂纹对顶板砂岩透水的影响机理。

    2009年02期 v.29;No.106 140-14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8 ]
  • 平顶山八矿地应力分布规律

    刘海波;刘玉丽;任奋华;苗胜军;

    为使巷道设计、支护计算和稳定性分析更加科学、可靠和经济,了解和研究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及其分布规律,提出地应力与巷道支护关系就尤为重要。文中详细介绍了平顶山八矿的地应力计算原理,并根据矿区实测地应力资料,得出了计算区域初始地应力场相应的应力回归公式,并且分析了矿井地应力的分布特征。

    2009年02期 v.29;No.106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5 ]
  • 高温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经济性

    张辉;菅从光;张博;张晓磊;

    结合平煤六矿矿井热害及其地面制冰-井下降温系统,以热力学为基础,采用方法分析该降温系统的热经济性,并运用技术经济学分析该降温工程投资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地面制冰-井下降温系统中融冰池损失最大,冰在融化过程存在相变,相当一部分高品质的能量在发生相变时损失掉,降低了融冰池后输冷环节能量的品质;利用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对该降温系统进行了评价,得出该降温系统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对热害治理及降温系统改造提供了依据。

    2009年02期 v.29;No.106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1 ]
  • 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闫月梅;郭秉山;

    对5个具有不同耗能梁段长度的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滞回性能与耗能梁段的耗能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和延性,耗能梁段能够充分发挥耗能和变形的作用;耗能梁段的长度对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强度、刚度、延性和耗能性能均产生明显的影响,耗能梁段越短,其塑性变形越大,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承载力越高,耗能梁段过长钢框架的抗震性能越差。

    2009年02期 v.29;No.106 154-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9 ]
  • 地铁车站施工方案优选决策模型

    李建峰;郑永伟;李彬;杨志娟;

    针对地铁车站工程的特点,依据施工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技术、经济、效果和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地铁车站施工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模糊综合评判法中无量纲的隶属度拟合评价指标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地铁车站施工方案综合评判优选决策模型,实现了定性问题的量化处理。最后,结合实例说明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009年02期 v.29;No.106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 隧道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

    张红卫;任建喜;李振龙;

    对超前管棚注浆支护在破碎地层大跨度隧道开挖中的加固机理及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某隧道采取超前管棚注浆预加固防护措施前后,隧道在施工中的受力、变形情况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在不良地层地质条件及大跨度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管棚注浆法能显著改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松软地层的整体性,减小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预应力集中,从而达到增强隧道自身整体稳定性的结论。

    2009年02期 v.29;No.106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2 ]
  • 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规律实验研究

    黄晓瑞;王智伟;郭聪;

    针对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方式,测试了房间非等温送风射流发展的速度场和室内空间的温度场,利用送风射流无因次速度变化曲线,分析了组合射流发展规律及其对通风效率的影响,基于送风速度与热源强度双因素,阐明了耦合作用对通风效率的影响,并指出了风口结构对通风效率的影响。

    2009年02期 v.29;No.106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某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模糊综合分析与治理

    郑重;

    为研究西安市南郊蔬菜区土壤中的镉、铅、铜、锌重金属污染状况,通过对监测区域采集的样品进行监测试验,利用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试方法,经过数据处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研究监测区域土壤中镉、铅、铜、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提出该蔬菜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治理措施。

    2009年02期 v.29;No.106 175-17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8 ]
  • 湿陷性黄土地层二元结构本构模型

    贾嘉陵;孙国富;邓坤;

    由于传统的剑桥模型在处理黄土地层的二元结构时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通过等应力比压缩试验和三轴排水剪切试验与分析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适合黄土地层二元结构的剑桥修改本构模型,最后提出适应性参数,试验证明本文提出的黄土二元结构本构模型符合实际,为黄土地区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础。

    2009年02期 v.29;No.106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8 ]
  • 结合3S技术的现代矿山生产车辆管理系统

    马庆勋;

    在对矿山道路、风险源野外实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进的空间3S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开发出了矿山车辆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安全监控、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道路与风险源档案、车辆调派和完整的费用结算等功能于一体,对矿山道路安全管理、车辆安全的多指标监控和基于GPS行车距离校验的费用结算有所创新,是一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矿山生产车辆管理系统。

    2009年02期 v.29;No.106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 OO-Solid模型剖面构模元素的拓扑关系自动构建算法

    邓念东;侯恩科;刘德平;

    结合构模元素的特点及其空间属性,研究了拓扑关系的自动构建算法,不仅从自动化程度、时间效率和算法复杂性3个方面优化与改进了前人研究成果,而且保证构模元素的物理意义,解决后续地质模型构建时剖面多边形的对应问题,为基于OO-Solid模型的地质模型构建和动态更新铺垫基础拓扑关系。

    2009年02期 v.29;No.106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何家集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冯娟萍;郭艳琴;董海波;加进;张鸣;任艳峰;

    何家集区延长组长4+5-长6储集层岩石类型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颗粒间多为线、点-线接触,加大-孔隙式和孔隙-薄膜式胶结,总体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高的特征。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其中以大孔和中孔为主,绝大多数渗透率<10×10-3μm2,主要为特低渗储层和接近致密储层。沉积相带、矿物成分及砂岩粒径等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性质的关键因素。另外,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也是该区形成低孔低渗储集层的重要因素,而溶蚀作用是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因素。

    2009年02期 v.29;No.106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 一元整体线性回归模型解算

    鲁铁定;陶本藻;周世健;

    主要讨论了最常用的一元线性回归问题,分析了同时顾及自变量和因变量误差回归解算的相关问题,对采用同时考虑自变量和因变量误差的条件平差解算法,通过分析得出其解算出回归参数的估值与不考虑自变量误差情况下回归参数的估值一致,同时给出了同时考虑自变量和因变量误差的整体最小二乘解法,通过算例分析得出了整体最小二乘法解算的有效性。

    2009年02期 v.29;No.106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3 ]
  • ArcGIS下的道路多边形采集方法

    马健梅;

    以香港城市道路多边形数据采集为例,研究利用香港原基础地图系统中的Coverage地理基础数据建立拓扑关系更强的Geodatabase格式的道路数据库的基本思想,提出将道路分为路面多边形、路口多边形和隔离带多边形,并生成参考道路中心线网络。在此基础上研究在ArcGIS下进行道路多边形采集的具体作业流程。详细探讨利用ArcGIS软件进行道路多边形构面的方法以及成果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2009年02期 v.29;No.106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7 ]
  • 新型测井仪推靠装置的设计和分析

    王会来;杨建玺;崔凤奎;张丰收;白铠;

    就勘探新测井设备中的关键部件推靠装置进行了论述。设计了一种新的适合测量250~400 mm井径范围的测井仪推靠装置,应用几何原理和受力平衡理论分析了机构的性能,并用AD-AMS软件对结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理论分析证明该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运动准确、推靠力大等特点。运动学仿真得出机构推靠臂张开的最佳速度为50~80 mm/s;动力学仿真说明机构在给定的理论扭矩下产生了预期的推靠力。通过仿真分析说明了新机构的可行性。

    2009年02期 v.29;No.106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 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色彩渐变插值方法

    杨来侠;池雄飞;张宁芳;

    结合色彩空间的连续过渡理论,提出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固定模式和非固定模式色彩渐变插值法,并采用这两种方法为三维实体的每个层片添加可渐变色彩,最终实现整个实体内部的上色,解决了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实体内部添加渐变色彩,从而加快了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

    2009年02期 v.29;No.106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自动拉紧装置的研究

    马胜利;李福霞;

    通过对胶带上静、动张力的分析,针对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在拉紧过程中胶带伸长量变化较大以及在稳定和非稳定工况下对张紧力要求不同等情况,设计了一种采用拉力传感器进行适时反馈拉紧力的由比例溢流阀控制的胶带自动拉紧装置,介绍了该拉紧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2009年02期 v.29;No.106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 ]
  • SiC发热体冷端性能优化

    樊子民;王晓刚;强云霄;刘向春;

    以α-SiC、碳素材料、硅粉等为骨料,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制备出了以α-SiC,β-SiC和Si为主晶相的SiC发热体冷端。研究了成孔剂、结合剂、硅粉、碳素等对其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其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成孔剂加入量为4%~4.5%时,试样弯曲度小于0.17%;当酚醛树脂加入量在28%~30%,硅加入量在6%~8%,C1加入量在45%~48%,C2加入量在2%~5%时制品具有良好的的工艺性能、其电阻率远低于国标要求。

    2009年02期 v.29;No.106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 TiO2光催化降解8-苯胺-1-萘磺酸

    荆秀艳;杨帆;田平安;

    采用TiO2作为光催化剂,对水中的8-苯胺-1-萘磺酸进行光催化降解。探讨了TiO2对8-苯胺-1-萘磺酸吸附平衡时间及吸附量、TiO2投放量、8-苯胺-1-萘磺酸浓度、溶液的pH值以及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光照条件下,TiO2对8-苯胺-1-萘磺酸几乎不发生催化效应,而是以表面吸附作用为主,30 min左右表面吸附达到平衡;紫外灯管照射时,10 mg/L的8-苯胺-1-萘磺酸溶液,反应时间为5~7 h,TiO2光催化剂投放量为2.5~3 g/L,在pH为4~6时,比较合适,出现最大降解率,降解率可达95%以上。

    2009年02期 v.29;No.106 227-230+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2 ]
  • 料层厚度对多热源SiC合成炉内CO温度变化的影响

    李成峰;

    利用自行设计的CO气体收集装置研究了料层厚度对多热源SiC合成炉内CO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电功率、供电时间、炉芯尺寸、炉芯数目等实验参数均相同的条件下,炉内CO温度随供电时间呈现近线性增大的变化趋势,料层越厚,距料层表面同位置处CO温度越低,CO温度的最大值、平均值、梯度值、温度增长速率越小。

    2009年02期 v.29;No.106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 ]
  • 以太网交换芯片的I2C接口设计与实现

    张卫东;毛昕蓉;韩政;

    给出了以太网交换芯片的I2C接口模块的设计方案;用VHDL语言给出I2C接口模块的FPGA设计的验证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验证了I2C接口模块设计的正确性;对程序进行了优化。最后说明设计的I2C接口模块可以作为一个软核来使用。

    2009年02期 v.29;No.106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 Box-Cox变换在构建房地产特征价格模型中的应用

    周丽萍;李慧民;路鹏飞;

    传统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建立忽略了对商品同质性的要求,特征价格模型可以解决同质性问题,但多样的函数形式下得出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文中将Box-Cox变换应用于特征价格指数的建立过程中。在西安市住宅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Box-Cox变换,选择对数线性函数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并以此编制价格指数。研究结果表明,Box-Cox特征价格指数具有相对精确性。

    2009年02期 v.29;No.106 240-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1 ]
  • 求解非线性级数拟合问题的新模式搜索方法

    卢昕玮;容福丽;张可村;

    粘弹性材料是一种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材料,在研究它的一些特性时都需要涉及相关的非线性级数拟合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仍远远无法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因此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文中根据待求问题的特性,首先建立了新的优化模型,然后提出了基于筛选技术的模式搜索算法。相关的数值实验证明了新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2009年02期 v.29;No.106 24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 边界对颗粒物质与探测棒间静摩擦力的影响

    白光富;胡林;张忠政;曲东升;汤燕;吴宇;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颗粒物质与探测棒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实验表明,颗粒系统中力的传递方式随探测棒与容器壁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距离很小时棒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明显增大;最大静摩擦力与探测棒横截面有关。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给出与实验吻合的拟合公式。

    2009年02期 v.29;No.106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09年02期 v.29;No.106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