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硬浅埋条件下6.0m采高工作面顶板运移规律数值分析

    郭佐宁;黄永安;崔峰;朱世阳;曹建涛;

    大采高开采是特厚煤层实现高产高效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确保张家峁煤矿浅埋坚硬煤层和顶板两硬条件下大采高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基于室内岩石力学实验,获得了力学参数,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计算程序—FLAC3D,计算并分析了浅埋、坚硬煤层顶板条件下大采高开采的顶板运移规律。研究表明,在6.0m大采高开采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超前支承应力不断变化。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变窄、压力峰值向工作面内移,超前支承压力均高于未受采动影响下的状态。这为现场安全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01期 v.31;No.11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 深埋隧道岩爆预测与声发射特征

    高娟;郭志勇;王巍;高崇林;

    岩爆是高地应力区地下工程硐室开挖施工中常见的一类动力失稳地质现象。以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为背景,通过对2#竖井工程施工过程中岩爆进行综合调查与理论分析,采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预报技术进行了综合预测和分析,得出岩爆发生时的声发射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并提出岩爆综合防治措施,保证了安全施工。

    2011年01期 v.31;No.117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2 ]
  • 悬移支架普采工作面矿压实测分析

    杨相海;

    对悬移支架普采工作面进行了观测,实测了支架活柱下缩量、工作面顶板移近量、顶板的来压强度以及巷道变形破坏参数,总结了该矿悬移支架普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观测表明该工作面老顶来压强度不高,所选悬移支架能平衡顶板压力,满足工作面正常开采时对支护阻力的要求。针对目前顶板的支护状况和顶板灾变危险,提出了提高支架初撑力等改善措施,研究成果对指导该矿区中小型矿井普采工作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01期 v.31;No.117 10-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 ]
  • 矿井主要通风机性能曲线的最优多项式拟合

    吴奉亮;

    为确定主要通风机性能曲线多项式拟合函数的最优阶数,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作为最优阶数的判定依据。分析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任意阶数主扇性能曲线拟合模型;指出了回归多项式的各项系数应与风压显著相关才是合理的,在合理基础之上阶数最大的即为最优;采用F检验法计算了回归多项式各系数的显著性。对于有m个样点的测定数据,通过m-1次拟合,可确定多项式的最优阶数。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实现了最佳阶数回归函数求解与曲线可视化,结合一包含13个测点的实例显示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2011年01期 v.31;No.11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9 ]
  • 澄合二矿24504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王海宁;

    澄合二矿5号煤层松软、顶板稳定性差、煤层厚度较大,开采条件复杂,24504工作面为澄合二矿第1个采用1次全厚综采开采的工作面。采用现场观测方法,研究了24504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1 m,平均来压步距9.4 m.工作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周期来压来压现象,但来压强度变化相对较小;工作面平均支架工作阻力为2 500 kN/架,周期来压期间平均支架载荷3 713 kN/架,周期来压时平均最大支架载荷达到4 052 kN/架;工作面支架适应性比较好,主要设备选型配套合理。

    2011年01期 v.31;No.117 19-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4 ]
  • 深部软岩巷道锚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

    乔卫国;孟庆彬;林登阁;门燕青;魏烈昌;

    基于千米埋深的唐口煤矿巷道围岩矿物成分分析、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及地应力测试的结果,提出了采用锚注联合支护方案进行深部高应力膨胀性软岩巷道支护设计。通过FLAC 3D数值模拟,验证支护设计的可行性和优化支护参数;通过矿压监测,评价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和支护效果。工程实践表明,锚注联合支护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大变形和底臌,维持了巷道的长期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2011年01期 v.31;No.11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3 ]
  • 水化热对冻土地区桩基热影响分析

    唐丽云;杨更社;让艳艳;王专兵;

    针对冻土区灌注桩基础施工会给冻土引进一定的热量,破坏冻土的稳定冻结状态问题,研究水化热对桩基沿径向温度变化规律及影响桩周冻土温度场的时间。基于桩和冻土的三维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并考虑边界条件和冻融相变过程,建立了桩基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对桩周温度场的热影响分析表明,浇筑混凝土后水化热在第5 d达到最大,水化热对桩长范围内桩侧土体径向温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大于桩底面以下土体径向受水化热影响程度,水化热对桩周围土体有较大的影响而且时间长。得出的一些结论可为冻土区桩基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2011年01期 v.31;No.11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2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经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我校学报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次入选,是继入选2008版

    2011年01期 v.31;No.117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伊犁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成煤环境与沉积特征

    施哈宁;孟福印;田继军;

    八道湾组为伊犁盆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本文通过钻井、测井、古生物、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的分析识别出侏罗系中下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沼泽等主要相类型,八道湾组为1套在潮湿、温暖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湖泊、三角洲一沼泽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八道湾早期,全区分布有伊宁、尼勒克、巩留3个沉积中心,具有填平补齐的特征;八道湾晚期,沉积范围逐步扩大,沼泽大面积分布,为伊犁盆地重要的成煤期。这对于指导研究区煤炭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01期 v.31;No.11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86 ]
  • 干湿循环下石灰黄土垫层透水性和强度变化试验

    胡志平;丁亮进;王宏旭;周涛;余海见;

    针对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工程透水混凝土灰土垫层的设计要求,分别进行了干湿循环10次下石灰黄土35 d龄期时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变水头渗透性试验和快速直接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若忽略含水量的影响,灰土快速直接剪切试验抗剪强度和渗透系数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呈指数型衰减,且较快趋于稳定收敛,其拟合曲线和公式均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若忽略试样含水量的影响,石灰黄土35 d龄期单轴抗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变化规律不太明显,单轴抗压强度变化不大,说明该石灰掺量(干石灰占干土料百分比为15%)下处理马兰黄土得到的石灰黄土35d龄期单轴抗压强度在干湿循环下的稳定性较好。

    2011年01期 v.31;No.117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9 ]
  • 陕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研究

    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李芳;李明;

    省域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与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省域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思路方法。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和地质灾害经济社会易损性区划的基础上,采用GIS平台,进行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研究,得到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结果。研究表明:陕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可以划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风险区,其中高中风险区15个,面积约占陕西国土面积的35%。这些风险区应成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2011年01期 v.31;No.117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1 ]
  • 渭北矿区厚黄土层采动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汤伏全;原涛;汪桂生;

    渭北矿区黄土层覆盖厚度占开采深度的30%~70%,采煤沉陷规律具有特殊性。以渭北矿区大佛寺煤矿首采工作面开采为实例,利用FLAC软件分析了基岩开采沉陷引起的黄土层附加应力与变形的基本特征。数值模拟表明,采动黄土层中的附加竖向应力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地表附近水平向附加应力相对增量远大于竖直方向,地表变形由水平向附加应力所主导,在采空区上方产生体积压缩,在煤柱上方产生体积膨胀,地表土体单元的体积变形与水平变形及竖向变形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本文揭示了采动黄土层变形的特殊机理,为建立厚黄土层矿区开采沉陷变形预计模型奠定了基础。

    2011年01期 v.31;No.117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86 ]
  • 新疆温宿峡谷盐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

    王会萍;

    盐底辟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底辟构造。本文在展示奥奇克盐底辟构造的区域地质概况和空间形态的基础上,从规模和完整性方面,都证明它不愧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典型代表,进而分析了其完整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全面显示了其重要的地质构造科考价值和地质遗迹保护观赏价值,最后提出新疆温宿峡谷盐底辟构造应该与其他盐底辟构造一样,可形成多种油气圈闭,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构造。

    2011年01期 v.31;No.117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8 ]
  • MapGIS数据转换方法研究

    郭岚;席晶;

    GIS数据的共享一直是GIS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通常人们将GIS数据的转换与地图数据的转换混为一谈,结果将GIS数据转换复杂化。文中将这2种数据转换分开研究,针对地图数据的转换提出了直接转换法、对照转换法和程序转换法。针对GIS数据的转换提出了一种分开-间接转换法,它先将GIS数据转换为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2个文件,然后将其分别转入目标软件下后,再将其挂接,使它们联系起来或融为一个整体。

    2011年01期 v.31;No.11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2 ]
  • 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矿井直流电法仪的研制

    宁殿艳;张仲礼;王继矿;汪凯斌;李超;

    直流电法仪在预防煤矿水害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传统直流电法仪的核心芯片多采用51系列单片机,具有功耗大、存储容量小、操作不方便,难以携带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直流电法仪的应用。文中从矿井直流电法仪的工作原理出发,采用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TM32处理器和基于Σ-Δ技术的24位高分辨率ADC器件对传统矿井直流电法仪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设计了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与传统矿井直流电法仪相比,新设计的直流电法仪具有精度高、成本低、功耗小、存储容量大、通讯方便和人机界面友好等优点。

    2011年01期 v.31;No.11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0 ]
  • 分布式环境下C/S模式客户端软件自动在线升级的设计与实现

    岳国华;

    通过分布环境下C/S模式软件在线自动升级的实现,揭示了在必须采用C/S模式实现业务应用时进行软件及时的自动升级的可行性。在具体应用环境下克服了C/S模式部署困难,升级不方便,维护成本高几个不利的因素,将客户端描述文件中的程序最近一次更新日期或版本号与服务器端升级程序的最近一次更新日期或版本号进行比较,使系统自动感知新程序的存在,在设计上采用首启动探寻式最新版本更新,克服了定时探索新版所带来的网络资源的消耗,对打造多元化综合软件应用架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应用。

    2011年01期 v.31;No.117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 最佳燃油经济性换档规律实时调整方法研究

    牛秦玉;李建华;

    针对动态燃油经济性换档规律提出了一种新的在线实时调整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并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对换档规律的影响。依据车辆的转速、燃油消耗等数据,实现了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对换档规律的在线实时调整,使换档规律的制定更符合车辆的实际运行状态。

    2011年01期 v.31;No.117 77-8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 基于一种改进RRT算法的足球机器人路径规划

    郝利波;侯媛彬;

    针对足球机器人运用传统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算法进行路径规划时随机性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目标引力式的RRT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在RRT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目标引力函数,避免了扩展随机树向目标点以外的方向生长,改进了快速扩展随机树缺乏确定性的问题,提高了足球机器人在路径规划方面的效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得到最佳路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路径的规划速度。

    2011年01期 v.31;No.117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2 ]
  • MIMO-OFDM系统中LS时域信道估计的一种简化改进算法

    赵谦;

    研究基于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算法。主要工作在训练序列最小均方(LS)准则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上,在以LS时域信道估计基本算法为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S时域信道估计算法及固定长度的时域截取算法,此算法可以大大降低计算的复杂度,结合MATLAB仿真对此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比较理想的仿真结果。

    2011年01期 v.31;No.117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1 ]
  • 无限微热源法合成的β-SiC晶须与颗粒的分离

    邓丽荣;王晓刚;陆树河;

    对无限微热源法合成的β-SiC晶须(β-SiCw)和颗粒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分离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湿筛和自由沉降分级可使β-SiCw富集于0~60μm粒级的产品中,品位从10%提高到25%;采用活性炭吸附小颗粒,晶须品位达到65.70%;利用液-液萃取分离法,晶须品位可达75.90%;若将活性炭吸附和液-液萃取分离工艺进行组合,可将晶须品位提高到81.50%,综合回收率达到75.40%。

    2011年01期 v.31;No.11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 CuS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申丽华;李晓霞;

    CuS纳米粒子在过硫酸钾溶液中从0~-2.0 V的循环扫描过程中有较强的电化学发光现象,且发光强度与CuS纳米粒子的浓度在1.5×10-5~7.7×10-5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研究了CuS纳米粒子修饰铂电极在过硫酸钾溶液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发现CuS纳米粒子修饰铂电极能够增强过硫酸钾溶液的电化学发光强度。该发现为CuS纳米粒子在发光标记及其光电转换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11年01期 v.31;No.117 96-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2 ]
  • 因子分析在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张伟;袁显平;

    基于2005—2008年度的财报信息,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成长能力、盈利能力,部分取决于收益质量以及营运能力,结合煤炭企业的经营特点,得出了企业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依存因素。

    2011年01期 v.31;No.117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2 ]
  • 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文艳芳;苏三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升项目化管理能力,成为施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分析项目化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项目化管理指标体系,根据专家调研数据,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指标层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了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施工企业通过提高关键影响因素,可有效增强项目化管理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11年01期 v.31;No.11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9 ]
  • 多点弹性支承下船用螺旋桨轴承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付团伟;李明;

    船舶轴系合理校中对保证轴系长期可靠运转极为重要,它关系到船舶的安全航行。本文运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多点弹性支承船舶轴系的力学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到船舶轴系的校中计算中。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在多点弹性支承下,螺旋桨轴承支承点的位置到螺旋桨的距离略大于单点刚性支承,且在螺旋桨轴承后端点处的支反力最大,这与实际船舶的螺旋桨轴承在此处变形最大相符。

    2011年01期 v.31;No.117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1 ]
  • 一种高性能LDO的缓冲器分析与设计

    张允武;刘树林;杨波;

    为了提高低压差稳压器(LDO)的动态响应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缓冲器电路。通过引入该缓冲器,LDO的瞬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空载时的静态电流也大大减小。对缓冲器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降低缓冲器的输出阻抗,扩展了系统的带宽,进而减小了环路的响应时间。指出通过对输出功率管的动态充放电,降低了电路的静态功耗。给出了设计实例,并采用CSMC 0.6μm CMOS工艺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缓冲器的可行性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11年01期 v.31;No.117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4 ]
  • 陕西关中地区生态足迹动态分析及生态安全评价

    张舜尧;王铮;李丹;邓志辉;

    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2001—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关中地区2010—2015的生态足迹做出预测。结果表明:当地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由0.650 7 ha2.人-1上升到0.926 9 ha2.人-1,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加,由0.145 5 ha2.人-1上升到0.492 4 ha2.人-1,生态赤字持续扩大,预测2015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0.780 9 ha2.人-1。区域生态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011年01期 v.31;No.117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 2010年《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各项数据统计表

    <正>~~

    2011年01期 v.31;No.117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以矿业类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国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

    2011年01期 v.31;No.117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