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斜特厚煤层动力学失稳现场声发射监测

    张伟;来兴平;漆涛;蒋东晖;张戈;田英男;

    急斜特厚煤层开采扰动区(Mining Disturbed Zone,MDZ)煤岩应力与变形规律复杂,采动影响下局部煤岩层滑移造成应力集中,使煤岩体产生"强烈"的动力学失稳与破坏。以大洪沟煤矿B3+6急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监测,分析采动条件下煤岩介质动力学失稳及破坏规律,为制定解危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03期 v.31;No.119 25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 煤矿上行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张恩强;张建忠;刘金辉;

    为了有效开采煤炭资源,具有3层可采煤层的煤矿拟采用上行开采方法,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计算,得出5-2煤开采后覆岩运动规律,结合"三带"判别法、比值法、围岩平衡法等理论分析得到冒落带高度是6倍采高18m,裂隙带高度是18倍采高54m,4-2煤顶底板岩层最大裂隙10cm,裂隙在下沉带盆底闭合,得出该矿4-2煤上行开采是可行的。

    2011年03期 v.31;No.119 258-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5 ]
  • 不同覆岩结构短壁开采上覆岩层运动的数值分析

    张金虎;吴士良;周茂;

    不同覆岩性质及其组合对上覆岩层的破坏和运动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和运动规律的研究是矿压控制的基础。运用RFPA2D对神东矿区不同覆岩结构的短壁式开采进行模拟,分析比较不同覆岩性质及其组合对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影响,再现受采动影响岩体的破坏和移动规律。

    2011年03期 v.31;No.119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48 ]
  • 综放工作面快速过断层方法——预掘爆破巷

    王晔;

    断层是影响采煤工作面实现正常回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1152综放工作面所遇落差为3.6m正断层的快速过断层问题,经深入研究分析,在该工作面运输巷预掘爆破巷,然后对巷道两帮坚硬岩石进行打眼、松动爆破,提前对影响工作面推进范围内的岩石进行处理。现场实践表明,消除了坚硬底板岩石对工作面正常推进的影响,实现了综放工作面快速过断层。

    2011年03期 v.31;No.119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 提高南方煤矿极薄煤层瓦斯抽采效果关键技术研究

    刘生龙;刘益文;蔡正委;赵建;邬运美;

    针对开采极薄煤层(煤厚0.35~0.55 m)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10~14m3/min,能否抽采瓦斯的难题,选择了四川有代表性的5对煤矿,开展了煤层瓦斯基础参数的测定工作,系统地测定了四川须家河组煤层瓦斯压力和相关参数。根据各矿特点,进行了多种抽采瓦斯技术试验,得到了抽采极薄煤层瓦斯的最佳范围,形成了高位顶板钻孔和底板钻孔的抽采技术,解决了以卸压瓦斯涌出为主的极薄煤层抽采瓦斯技术难题,具有显著的安全效益。

    2011年03期 v.31;No.119 271-275+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6 ]
  • 深埋隧道坚硬围岩变形特征三维数值分析

    苏三庆;崔峰;曹建涛;高崇霖;刘宝许;王巍;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埋深大,地质环境复杂,2号竖井下洞群多次跨越既有公路与铁路隧道,结构尺寸多变,受力复杂;岩爆频发;滑坡、塌方和冒落等严重制约通风及建设效率。基于现场工程与地质特征分析,采用三维数值计算,对东线隧道和西线隧道交叉点的稳定性对比分析,为隧道及洞群优化设计提供科学的定量化依据。

    2011年03期 v.31;No.119 27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44 ]
  • 煤矿深部巷道破坏规律及返修支护技术

    刘倡清;冯晓光;王金华;韩强;党超;徐小兵;

    采用钻孔窥视测试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魏家地煤矿二号石门的破坏规律,得到二号石门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高应力、软弱围岩、断层、埋深和采动的影响。给出了二号石门包含的全岩、上岩下煤、全煤及上煤下岩等4个特征段的破坏规律。提出了留设柔垫层让压联合返修支护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返修后巷道的变形控制始终在允许范围内,返修支护技术是合理的。

    2011年03期 v.31;No.119 28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 大跨度软岩隧道开挖方法及施工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杨建华;朱彬;

    针对大跨度软弱围岩隧道自身稳定特点,分析了影响其稳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取对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开挖方式这一因素,运用大型有限元程序ANYSYS,对安徽芜湖龙山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上半断面超前法、两侧超前施工法和中壁CRD法3种不同施工方案下隧道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2011年03期 v.31;No.119 28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55 ]
  • 高原地区地下工程施工机械尾气排放规律研究

    谢尊贤;赵冬;朱永全;赖涤泉;韩现民;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尤其在负荷条件下,工程机械的进氧量不足,导致尾气CO、HC等的排放增多,尾气已为高原地区地下工程施工通风与污染控制的主要因素。结合关角隧道施工,对所使用的工程机械进行了尾气测试,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得到了高原地区工程机械尾气排放规律,为高原地区地下工程的施工通风设计、控制污染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2011年03期 v.31;No.119 29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 异形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模型及跟踪监测

    吕聪儒;

    针对某异形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控制问题,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时跟踪监测分析与研究。其研究成果:承台混凝土浇注每层测点温度曲线规律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混凝土温度在浇筑后经历一个升温期后在冷却水管的作用下开始降温;承台混凝土浇注每层内表温差的变化都基本一致,而且随着气温的变化而上下起伏,且幅度比较大。

    2011年03期 v.31;No.119 29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 预埋钢筋粘结强度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李金华;

    基于弹性理论模型,建立了钢筋在拉拔力作用下的理论模型,推导了钢筋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粘结强度与拉拔试验曲线之间的理论关系式。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研究了螺纹钢和圆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结果表明:利用拉拔试验曲线,可以方便地求得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值,为预埋钢筋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1年03期 v.31;No.119 302-305+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4 ]
  • 基于WASP模型城市人工景观水体水质的模拟

    姜毅;张龙涛;吕永涛;王磊;王旭东;郭怡欣;王志盈;

    结合城市人工景观水体的水污染状况,基于WASP模型建立了城市人工景观水体富营养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型的主要参数率定结果为:复氧系数k2=0.13d-1,20℃时硝化速度系数k12=0.1 d-1,20℃时CBOD衰减速度系数kd=0.12 d-1,氧碳比aOC=32/12;非捕食性的浮游植物死亡速率k1D=0.005 d-1,氧限制的CBOD半饱和常数kBOD=0.5 mg·L-1,氧限制的NO3-N半饱和常数kNO3-N=0.1 mg·L-1,浮游植物生长系数GP1=0.5 d-1,浮游植物呼吸速度系数K1R=0.13 d-1.通过芙蓉湖2007年10月份水质参数DO,TN,TP和Chl-a的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对比,得到相应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6%,15%和13%,表明模型达到精度要求,可以作为芙蓉湖水系的保护和管理工具。

    2011年03期 v.31;No.119 306-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5 ]
  • 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唐静;冯套柱;杜丽娟;

    在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中,市场结构通过影响市场行为,进而可以影响市场绩效。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是提高目标市场绩效的重要手段。产业集中度是重要的市场结构指标,它的变化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计量经济方法相结合,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及统计软件,对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的实证分析,最终确立期初集中度、进入壁垒、市场容量、扩张能力等指标与煤炭产业集中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制定我国煤炭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2011年03期 v.31;No.119 31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1 ]
  •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研究

    尚梅;王亚青;

    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备受到学术界关注,但现有文献多以国家总体水平或各省份为研究对象,对地区差异关注不足。文中应用面板协整理论,实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表征经济发展的诸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发现能源价格、科技发展水平及重工业比重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共性因素;而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别性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政策。

    2011年03期 v.31;No.119 317-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0 ]
  • 双山神木太原组储层特征及潜在伤害分析

    高洁;孙卫;冷先刚;王跟党;

    通过对双山神木地区太原组储层岩石矿物、粘土矿物、物性以及孔隙结构等储层特征的分析,探讨了低孔、超低渗气田开发过程中引起储层潜在伤害的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储层主要为岩屑砂岩;填隙物以粘土矿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8.91%,渗透率平均为0.656 7×10-3μm2;孔隙类型以溶蚀孔为主。储层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太原组砂岩储层速敏程度为无到弱、酸敏程度为中等偏弱、压敏程度为弱到中等偏弱。在气田开发过程中,建议慎重配酸,合理控压,以取得最佳的增产效果。

    2011年03期 v.31;No.119 323-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 云母石英片岩的蠕变模型研究

    陈文玲;赵法锁;

    首先通过三轴蠕变试验获得了云母石英片岩的蠕变曲线,通过分析蠕变曲线,了解了云母石英片岩的三轴蠕变特性,然后利用线性元件组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云母石英片岩的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并且拟合得到了该模型在径向和轴向的蠕变模型参数,最后将黏弹性蠕变模型理论曲线和试验曲线进行对比,两者在径向和轴向均吻合良好,说明所建立的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云母石英片岩轴向蠕变和径向蠕变,验证了该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的正确合理性。该蠕变模型比西原模型多一个Kelvin元件,对衰减蠕变阶段的描述更加精确。

    2011年03期 v.31;No.119 328-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 高密度电法在WLQC工地废弃水井探测中的应用

    徐红;

    在WLQC工地建设工程中,利用高密度电法对工地废弃水井进行探测,运用合理观测方式,结合高密度反演软件处理解释,查明了废弃水井的空间范围及其对施工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通过探测及时排除了给施工单位人员、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并且为建设单位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在遇到水泥预制,场地勘探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等施工工地的问题的勘测工作中,高密度电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显示直观等特点,不失为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好方法。

    2011年03期 v.31;No.119 33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附合导线近似平差精度评估数学模型

    史经俭;刘云;

    附合导线是平面控制网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尤其在线型工程中应用更为广泛。四等以上的附合导线计算要采用严密平差方法,求出最小二乘最优结果并评定成果的精度,有完整的数学模型。四等以下的附合导线计算,往往采用近似平差方法,求出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但没有精度评估的严密模型,使附合导线近似平差体系不完整。论文针对附合导线的近似平差步骤,根据方差—协方差传播律,建立了附合导线近似平差的点位坐标方差(阵)的计算模型,以此为基础,可对附合导线近似平差后的坐标及其函数的精度进行评估,使近似平差的数学模型得到了完善。

    2011年03期 v.31;No.119 337-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 低温及应变率对矿用圆环链冲击性能的影响

    薛河;刘莲;杨芝苗;石原智也;樋口宏;

    为了了解回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圆环链在卡链状态下力学性能,文中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含有V型缺口圆环链进行数值模拟冲击实验分析,特别是就低温和应变率等因素对圆环链冲击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降低会导致矿用受冲击圆环链破断时吸收能量减小和缩短初始破断时间,另外,应变率(加载速率)也会使破断应力增大和缩短初始破断时间。

    2011年03期 v.31;No.119 343-346+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4 ]
  • 流体机械整机混合设计开发及误差分析

    金葵;石宁;

    流体机械复杂曲面较多且影响产品的性能,因此设计周期长,校核判断复杂。结合正向设计和逆向设计优势,提出基于特征约束的零件正逆向混合建模技术和整机混合设计思想。运用该设计思想对某风机进行了整机设计开发,通过对各特征零部件的结构构形和分类,采用不同的建模手段建立了精确的整机CAD模型,利用混合建模技术对该通风机叶轮的曲面重构做了重点阐述和分析;并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参数化的二次开发,提高了设计效率和产品设计品质。

    2011年03期 v.31;No.119 347-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发孔腐蚀工艺对电容器阳极铝箔比容的影响

    杜双明;胡丞;邹涛;王明静;

    用H2SO4-HC l腐蚀体系对高纯铝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发孔腐蚀实验,在85℃扩孔腐蚀液中以0.15 A/cm2的直流电流扩孔腐蚀600 s,经化成处理后采用静电容量测试仪测量腐蚀箔的比容。研究了HC l浓度、电流密度、时间和温度对腐蚀箔比容的影响规律,利用SEM分析了腐蚀孔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c(HC l)的增加,比容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当c(HC l)=2.0mol/L时,比容达到最大值;电流密度、时间、温度对比容的影响也有与c(HC l)类似的规律,比容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电流密度、温度和时间分别为0.6 A/cm2,80℃和140 s.当c(HC l)为3 mol/L,电流密度为0.7 A/cm2时,腐蚀箔出现明显"并孔"现象。

    2011年03期 v.31;No.119 35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9 ]
  • 一种自适应调节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

    杨永生;

    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容易出现早熟收敛和稳定性低的现象,提出一种自适应调节的粒子群算法。算法中通过自适应调节适应度值的均匀分布保持种群的多样性,该策略能够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同时可避免阈值对算法稳定性的影响。另外采用自适应周期性变异的惯性权重对粒子的速度进行更新,可改善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和稳定性。使用多维标准函数对改进的算法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精度和稳定性,避免了早熟收敛。

    2011年03期 v.31;No.119 356-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一种使用小波分解的多尺度盲图像复原方法

    周筱媛;

    针对EM算法图像复原质量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使用小波分解的图像复原EM方法。该方法使用正交小波变换将降质模型分解成更小的子带降质模型,解决了用EM算法估计子带模糊算子前各子带模型间的耦合问题,从而提高了EM算法对图像复原的质量。

    2011年03期 v.31;No.119 363-36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 煤矿井下MIMO系统建模与信道容量分析

    张晓光;李蕾蕾;郑红党;王子剑;

    针对矿井巷道,给出了一种M IMO相关性信道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电磁波在巷道内传播的冲击响应,得到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频率响应,从而扩展得到多输入多输出频率响应矩阵;结合相关函数的定义,计算出相关系数;构建出M IMO系统多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矩阵;生成M IMO信道的相关矩阵。通过MATLAB仿真,将相关信道和瑞利信道的容量累计概率分布对比,证明了相关性的存在降低了信道的容量,增加天线数目和间距可以降低相关系数,增加信道容量。

    2011年03期 v.31;No.119 36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 新型RLC测试仪设计

    王选民;陈柘;黄利君;

    自由轴式RLC测试仪因采用准数字鉴相,导致抗干扰能力差,精度低。提出一种基于完全数字鉴相的测量方法。通过乘法及低通滤波算法,对被测信号及正交相位基准进行完全数字鉴相,获得被测信号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分量。依据投影分量计算出被测参数值。推导了被测参数数学模型。设计了测量电路。校正了测量误差,对RLC进行了抽样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被测信号投影分量的测量时间<1 ms,元件参数测量时间<20 ms,测量误差≤0.2%。这种方法比传统自由轴式RLC测量方法测量精度高、速度快。

    2011年03期 v.31;No.119 37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3 ]
  • TD-SCDMA基于信号强度和质量的切换算法

    张晓莉;迟敏娜;李白萍;

    为了获得更高的切换准确性,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TD-SCDMA系统内部的信号强度和质量相结合的越区切换算法,该算法综合信号电平和信号质量时行切换判决。通过仿真得出该算法中涉及到的各个参数与系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出优化的切换方案,为TD-SCDMA标准的完善和系统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2011年03期 v.31;No.119 376-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