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军;邢震;马砺;
通过对不同煤样中决定自燃的成分进行工业分析,以及实验测得的自然发火期,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回归方程,并对方程及其系数的显著性作了检验,进行了残差分析。通过此数学模型能直观的反映煤层自燃性与煤的灰分、挥发分、硫分和氧含量对煤层自燃发火期的影响关系,可定性用于煤自然发火期的预测。
2011年06期 v.31;No.122 645-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3 ] According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pensity,the longwall gob is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zone,self-heating zone and the choking zone.Only in the self-heating zone can temperature of coal rise due to oxidation.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Zones" in gob is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coalmine.In normal mining operations,temperature of coal is roughly constant.The process of mass transfer in the gob is considered to be steady.Based on mass conservation,gas species conservation,darcy's law,Ficks law of diffusion and coal oxidation 1-grade reaction rule,governing equation for air leakage intensity and species concentration are deduced.With critical value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nd the size of longwall workface as basic dimension,a dimensionless steady coupled model of air flow diffus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 in loose coal of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Mining Workface(FMTCCMW) is setup.By solving the model numerically,regulation of three zones' distribution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the gob can be obtained.The results can be easily popularized to predic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other coalmines' longwall gob.
2011年06期 v.31;No.122 649-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王寿全;伍厚荣;肖蕾;蒋志刚;陈曦;
对煤矿井下煤体和空气的耦合场的能量交换、温度差异、空气介质等要素分析,结合煤自然发火理论的煤氧复合学说,推导煤层自然发火和漏风强度、温度梯度和季节的关系式。该关系式的计算结果表明,矿井深部煤体与风流的温度梯度越大,风压差越大,漏风强度也越大。接着,分析我国气温随地理、时间和季节的分布、变化特点。以宜宾地区各月份平均气温情况为例,分析白皎矿矿井深部煤体与风流的温差特征:按季节划分,春季温度差逐渐变小,夏季达到最小,秋季逐渐变大,冬季达到最大,年复一年。最后,统计白皎104次历史发火记录,得出秋冬2季煤层自燃的几率为59%,春秋2季的几率为41%,即秋冬2季煤层发生自燃火灾的概率比春夏2季大。研究结果为研究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治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65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 ] - 张嬿妮;邓军;文虎;李士戎;
选取华亭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和不同氧化条件下的热重分析(TG-DTG)实验,分析计算了煤样的微晶结构参数,掌握了煤样结构特征,并运用非等温动态热重法和微商热重分析手段,研究分析了煤氧复合过程,得到了煤样自燃过程中的特征温度。研究表明,华亭煤样热失重和失重速率曲线变化反应了煤氧复合过程中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的不同历程,煤氧复合过程及复合程度可以用特征温度点来表征。
2011年06期 v.31;No.122 659-662+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9 ] - 孟献梁;张静;刘亚菲;张中彩;吴国光;褚睿智;王志华;
为防止煤炭自燃,采用隔氧性能优良的聚乙烯醇(PVA)为基料,添加改性剂、促凝剂和发泡剂制备了PVA隔氧泡沫材料,并对其隔氧性能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到最优的PVA隔氧泡沫材料配方(wB%)为:94.81%水4、%PVA,1%改性剂A,0.15%促凝剂B和0.04%3#发泡剂;模拟煤炭堆储条件,对聚乙烯醇隔氧泡沫材料的隔氧性能和稳定性进行了40 d测定。结果表明,此PVA隔氧泡沫材料能有效阻隔氧气进入,使箱体中氧气浓度从21%降至5%以下,并且实验前后PVA隔氧泡沫材料状况良好,无破损。
2011年06期 v.31;No.122 663-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6 ] - 马砺;邓军;李士戎;
中村钒矿矿石开采过程中,出现了采空区矿石自然发火现象,采空区漏风强度大,火区范围大且位置模糊,在灭火过程极易发生爆炸,严重危胁着钒矿的安全开产。本文在分析钒矿矿石特征及物质成份的基础上,掌握了钒矿自燃的机理和燃烧特征。根据钒矿采空区着火的特点,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对火区进行治理,设计了液态二氧化碳释放工艺及管路的布置方案,确定了液态二氧化碳的注入量。通过对钒矿采空区自燃火区进行有效的隋化和降温,抑制和熄灭了火灾,保障了矿山的安全生产。
2011年06期 v.31;No.122 668-671+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0 ] - Jerry C.Tien;
Underground mine fire always exists since the mining activity was practiced.It poses a severe safety hazard to the mine workers and may also cause a tremendous economic loss to the mines.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d extinguishing fires in underground mine have long been studied and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In order to know clearly about the firefighting technology used,this paper summarizes most of the underground mine firefighting methods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ast 150 years.This paper describes not only the accepted firefighting theories,but also the technologies,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attacking,in accordance to regulations or codes,with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ndirect attack method and its related technologies.Further research needed is also briefly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2011年06期 v.31;No.122 672-67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李士戎;邓军;陈晓坤;毛清华;张扬;
针对带式输送机传送滚筒与输送带打滑,运输系统非正常工作时,可能会引起局部升温甚至引发矿井火灾等问题,设计搭建了模拟输送机滚筒与输送带打滑时的非正常工作状态的实验系统。在典型位置设置了温度传感器,并采用红外热像仪考察滚筒周围温度场的分布。实验中分别改变皮带荷载、滚筒转速和风流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温度场和典型位置温度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温度场分布和不同点的温升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胶带输送机火灾监测和预防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679-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 朱江;
在人类没有找到新的能源之前,煤炭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煤炭工业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国家关闭整顿小煤矿,其煤炭生产秩序有所改善,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我们必须正视煤矿安全生产仍存在很多隐患,煤炭开采过程中会受到水、火、瓦斯、煤尘、冒顶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在消防安全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煤炭开采生产中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发生火灾后,火势发展迅速,还时常会引起爆炸,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矿难事故,火灾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中总结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分析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办法。
2011年06期 v.31;No.122 684-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 田水承;张利华;王莉;
为了更好地控制煤矿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危险源,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根据3类危险源理论,分析导致瓦斯爆炸的因素并建立瓦斯爆炸3类危险源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和方法,分析瓦斯爆炸3类危险源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瓦斯爆炸危险源系统SD流图,分析瓦斯爆炸3类危险系统结构及影响瓦斯爆炸的关键因素。为综合防治瓦斯爆炸,优化瓦斯管理提供新思路。
2011年06期 v.31;No.122 689-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7 ] - 王莉;李红霞;田生;申林;
煤矿瓦斯爆炸是当前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最大、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对瓦斯爆炸开展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必须全面考虑评价对象指标。文中在3类危险源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划分进行修正,进而构建初步的瓦斯爆炸3类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类共33项;通过现场数据收集,基于粗糙集方法将该指标体系数据约简为19项;采用Rosetta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借助神经网络工具,通过煤矿瓦斯危险源评价过程来验证指标约简的合理性。经验证得出,粗糙集处理后的危险源评价神经网络在模拟计算过程中精度大幅度提高,网络收敛速度加快,证明了应用粗糙集方法对煤矿瓦斯爆炸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是可行的。开展煤矿瓦斯爆炸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研究,对于提高危险源评价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693-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 李振峰;王天政;安安;曹韶龙;
搭建小尺寸细水雾实验平台,用相应管道模拟矿井环境。在阐明煤尘与瓦斯爆炸传播机理的基础上,研究细水雾抑制管道混合物爆炸的有效性,并对其做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细水雾作用下,煤尘与瓦斯的火焰传播速度会相应减小、所测火焰温度有所降低。当混合物爆炸的威力较大时,细水雾对其相关参数影响较弱,应适当增加压力,改变细水雾的物理化学抑制作用,增强灭火特性。实验结论:细水雾抑制煤尘与瓦斯爆炸的研究为煤矿抑爆装置的研制和安装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06期 v.31;No.122 698-702+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 张天军;苏琳;乔宝明;王宁;
目前关于矿山压力与煤层瓦斯涌出量之间关系,许多学者从定性角度分析给出了一些规律性。文中根据工程实测数据,借助SPSS软件,对所测得的矿山压力与瓦斯涌出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矿山压力与瓦斯涌出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瓦斯涌出量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随着矿山压力增大,瓦斯涌出量逐渐增加,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011年06期 v.31;No.122 703-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0 ] - 赵建会;孙榕鸿;
在研究大量国内外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灰色理论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中的优势,根据某矿102回采工作面的相关瓦斯涌出数据,以灰色预测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影响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关键因素分析,建立该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GM(1,1)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求解,给出预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生产实际吻合度较高,对煤矿瓦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708-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6 ] - 李石林;冯涛;王鹏飞;朱卓慧;
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涉及到大量与地理坐标相关的多种信息。基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平台和C++Builder软件,结合采掘瓦斯涌出量性能化预报方法,开发了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系统。该系统使瓦斯涌出预测向多参数、多目标、多维方向发展,解决了瓦斯涌出预测数据庞大且数据大多与地理坐标相关的问题,实现了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与煤矿安全管理决策的一体化、可视化,能科学指导生产矿井工作面的风量分配与瓦斯管理,提高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的准确性、决策科学性和直观性。
2011年06期 v.31;No.122 711-714+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李涛;张宏伟;韩军;吕有厂;兰天伟;
为了研究华北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东北缘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平顶山矿区八矿己15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基于地质动力区划方法,对己15煤层顶板的岩体应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以应力等值线图的形式展示岩体应力的变化情况,将己15煤层顶板构造应力进行构造应力区的三级划分。分析得出构造应力场对煤与瓦斯突出起控制作用,构造应力区的分布决定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性分布,为研究构造应力场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提供了例证,为矿井开采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2011年06期 v.31;No.122 715-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1 ] - 武玉梁;杨馥合;曾森茂;
煤与瓦斯突出中力学性质表现得相当复杂。目前研究很少考虑瓦斯压力梯度对煤的流变破坏作用。本文中基于对煤岩力学性质新的认识,从煤岩损伤破坏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煤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流变性质、地应力和瓦斯压力等因素。根据煤的力学试验结果所表现的非线性弹性性质,在分析瓦斯压力、地应力分别在突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基础上,将煤与瓦斯突出具有强烈时间效应的动态力学过程分为准备、发动、发展和终止4个阶段。对瓦斯压力、地应力和重力作用下煤的加速损伤演化所引起的煤与瓦斯突出进行了发生机理的阐述,从而得出煤壁内部瓦斯压力梯度是突出的主要动力源,地应力只是对突出起到辅助作用。对煤岩灾变的延期性、孔洞形状、声发射特征、相对瓦斯涌出量大大超过煤层瓦斯含量、突出煤的分选性、突出的终止过程等现象作新的解释和定性分析。
2011年06期 v.31;No.122 719-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7 ] - WIERZBICKI Miroslaw;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gas and coal outbursts threat in Polish coal mines.It shows the methodology for threat 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for gas and coal outbursts in the Polish coal mines.One of the main methods of assessing threat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in Poland and China is desorbometric method.The paper presents some results of estimation of uncertainties of the desorption rate Δp,determined in situ,by use of liquid manometric desorbometer gauge.It was observed that,if there are coal subgrains in desorbometer contaminator,the results of desorption rate may be even up to 60% higher than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normative sample.Possibly method of the uncertainty reduction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as well.
2011年06期 v.31;No.122 724-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杨春丽;刘琦;杨春燕;
独头巷道内瓦斯异常涌出是引起煤矿井下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独头端异常涌出后瓦斯在巷道中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独头端的涌出速度采用幂函数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模拟过程监测了不同时刻巷道中心线瓦斯浓度分布情况以及巷道不同断面瓦斯浓度分布等值线图。模拟结果表明,巷道上部分瓦斯浓度比下部分瓦斯浓度大,瓦斯浓度沿巷道分为3个部分:先降低,后升高,然后又降低。涌出后一段时间瓦斯浓度降低部分非常短,整个瓦斯浓度是升高部分,且沿巷道长度方向基本呈直线升高。该研究对矿井瓦斯爆炸事故调查、通风风量调节、灾害预警以及应急救援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728-730+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 董海波;童敏明;王晶晶;梁良;
通过安全监控系统监测的瓦斯数据,研究采场瓦斯分布规律、重建瓦斯分布场,可有效实现对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针对煤矿井下采场瓦斯监测数据相对有限的问题,进行了基于克里金插值的瓦斯分布场重建技术研究。对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实测数据进行了分布特性的分析,对比了常用空间插值方法的特点,确定了基于克里金插值方法的瓦斯分布重建方法。根据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先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对实验变异函数进行计算,绘出变异函数分布图。最后利用克里金插值的3种常用理论模型对实验变异函数进行拟合,并用交叉检验的方法对3种模型拟合的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基于克里金插值方法实现瓦斯分布场重建技术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2011年06期 v.31;No.122 73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 李全贵;翟成;林柏泉;李子文;李贤忠;
针对煤矿井下实施水力压裂措施后增透方向不确定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提出了定向孔定向水力压裂技术。介绍了定向水力压裂的必要性及当前研究现状,分析了定向孔定向作用机理,确定了定向孔的布置位置、间距等参数。利用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定向孔的导向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压裂孔连心线上布置定向孔。定向孔与压裂孔间距为3~4 m时,定向孔起到了辅助自由面的作用,对压裂产生的裂隙具有导向和加速扩展的作用。定向孔诱导裂隙从压裂孔周围向定向孔方向发展,进而促使压裂孔之间实现贯通,消除了应力集中,达到了整体卸压增透的效果。现场实施穿层定向水力压裂后,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指标q值、S值减小,变化幅度降低,掘进速度提高了69%,实现了安全生产。
2011年06期 v.31;No.122 735-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引用频次:107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98 ] - 张学博;高贯金;郭飞鹏;
北二主要通风机负压已达2 867.5 Pa,三水平下延采区投产后暂时还将由北二风机担负,北二系统需要风量,通风阻力还将增加。北二风机能否满足其用风需求,系统是否稳定,这需要进行通风网络解算。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通风技术测定,针对不同时期通风系统提出了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利用通风网络解算软件对各个方案分别进行了解算分析,并对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确定了最优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所提出的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切合矿井生产实际情况,可以在保证矿井今后系统用风要求及稳定性的前提下,降低系统通风阻力,有效解决风速超限问题。这对保证矿井生产能力及矿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740-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 张俭让;杨日丽;
为有效分析通风系统影响因素以实现准确可靠的通风系统评价,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煤矿通风系统评价模型。通过对煤矿通风系统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评价指标变量与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性之间的线性关系,确定了综合主成分安全风险值,从而实现了煤矿通风系统定量化评价。应用SPSS软件实现了对某矿井通风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不仅降低了各项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简化了采用层次分析对于安全风险层次划分的负担,而且大大减少煤矿安全评价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可为安全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2011年06期 v.31;No.122 745-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 褚冬莉;李静;范君;李晓峰;王秋平;
在缺乏足够可靠性数据的情况下,模糊故障树分析为研究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提供了重要途径。以完善的矿井通风系统构成为基础,用三角模糊数表示基本事件概率,以"矿井通风系统故障"作为顶事件构建矿井通风系统故障树(FTA),对通风系统可靠性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甘肃某矿。结果表明:故障树最小割集共549个,一级事件"监控反馈系统故障"是造成最小割集数量庞大的最主要原因;顶事件和一级事件可靠性较低,顶事件的失效模糊概率为(0.009,0.0140,.009),最大值达2.3%;监控反馈系统故障内基本事件模糊重要度最高,归一化最大值0.084 3,其余多分布于0.005 0~0.010 0范围内。
2011年06期 v.31;No.122 750-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2 ] - Waclaw Dziurzyński;Stanislaw Nawra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use of a computer method of the ventilation process simul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flow distribution of air and gases in the area of wall mining work and the adjacent goaf.In workings and goaf,the complex issue of the formation of a gaseous atmosphere under variable ventilation conditions and an existing fire hazard level,with the possibility of feeding goaf with an additional carbon dioxide flux as the inertizing agent is considered.Some examples of the simulation of feeding goaf with carbon dioxide illustrating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oaf atmosphere gases concentration,said distribution patterns being gas supply place dependent,have been presented.In addition,the impact of the additional sealing of goaf on the distribution level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es,the said sealing made from the wall side with chemical agents has also been considered.The capabilities of the VentGoaf computer simulation program,being the basis for our calculations,ena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use of the inert gases supplied to the goaf 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of the gas feeding the pipe outlet,tightness of the fire field,fire centre location,and spatial situation of the mined wall.It has been found that fire prevention elements,such as chemical sealing agents,are of great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fire prevention.
2011年06期 v.31;No.122 75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Habibi A;Gillies A D S;
A booster fan is an underground main fan which is installed in series with a main surface fan and used to boost the air pressure of the ventilation to overcome mine resistance.Currently booster fans are used in several major coal mining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Kingdom,Australia,Poland and China.In the United States booster fans are prohibited in coal mines although they are used in several metal and non-metal mines.A study has been undertaken to examine alternatives for ventilating an underground room and pillar coal mine system.A feasibility study of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has shown that current ventilation facilities are incapable of fulfilling mine air requirements in the future due to increased seam methane levels.A current ventilation network model has been prepared and projected to a mine five years plan."Ventsim visual" software simulations of different possible ventilation op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which varying methane levels are found at working faces.The software can also undertake financial simulations and project present value total costs for the options under study.Several scenarios for improving the ventilation situation such as improving main surface fans,adding intake shafts,adding exhaust shafts and utilizing booster fans have been examined.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otal capital and operating costs for the five years mine plan the booster fan scenarios are recommended as being the best alternatives for further serious consideration by the mine.The optimum option is a properly sized and installed booster fan system that can be used to create safe work conditions,maintain adequate air quantity with lowest cost,generate a reduct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crease mine system air leakage.
2011年06期 v.31;No.122 760-765+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 吴兵;赵自豪;任玉辉;
为了让通风工作者在不必精通计算机编程的情况下快速完成通风网络的解算,并能实现在基本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得到一套完整的通风解算系统。对Scilab在矩阵解算方面的优越性以及通风网络解算的矩阵运算本质进行了分析。对比了选用Python,Visual Basic和Scilab 3种语言实现的牛顿法解算模块,在代码的简洁可读性、执行效率、可移植性、开发平台的开放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Scilab通风工具箱的基本框架和使用方法进行了阐释。结果证明在通风系统解算方面Scilab相较于Visual Basic等编程语言,在界面友好程度方面基本持平,在代码编写量上显著减少,在可扩充可二次开发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跨平台性上表现优良。但是由于Scil-ab是解释性语言,相较于编译型语言在程序执行时间上相对较长,而相对于基于虚拟机的语言时间基本持平。综合各种因素分析,认为Scilab在通风软件开发方面具有优越性,宜于在通风教学、科研以及工程应用中推广。
2011年06期 v.31;No.122 76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 任森;
分析了造成矿井热害的主要热源,通过对井下各种热源散热量的分析得出各自对矿井升温的影响,并以此衡量矿井热害的严重程度;应用热力学、传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理想制冷机制冷参数等各项经济指标;结合实际制冷装置循环的特点对其经济性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各种制冷装置的对比,提出应优先采用空气压缩制冷循环,为矿井热害治理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2011年06期 v.31;No.122 77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 冯伟;朱方平;刘全义;
鸡西矿务局东海矿高温热害严重,高温不仅影响了围岩的力学性质,而且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已成为限制其深部开采的主要障碍之一。利用三维仿真软件Ventsim建立井下三维模型,在已测定通风阻力的基础上,通过热模拟,模拟出井下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模拟采取了相关降温措施后,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不同措施的降温效果比较,选择相对较合理的降温方式。通过对东海矿5采工作面的实际应用,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Ventsim在矿井热模拟方面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降温措施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2011年06期 v.31;No.122 77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2 ] - 高晓旭;董丁稳;杨日丽;
煤矿井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机-环境-管理系统。运用人-机-环境-管理系统理论,以煤矿人、机、环境、管理4个单要素和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对煤矿本质安全的评价和持续改进开展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在人的行为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人因素本质安全评价模型;对设备进行了人机工程学分析,利用可靠性原理建立了设备本质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将煤矿井下环境归类为作业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本质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原理,以国家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为指导,建立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指标体系;根据人-机-环境-管理4个子要素建立了煤矿本质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最后以陕西某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了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有效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最终实现煤矿的本质安全目标。
2011年06期 v.31;No.122 780-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4 ] - 袁晓翔;屈永利;许满贵;宝银昙;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只停留在生产实践层面,理论体系尚不完备,工作规范还待完善。所提出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原理,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建设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并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迈上新台阶。
2011年06期 v.31;No.122 786-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5 ] - 成连华;李树刚;林海飞;
借鉴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安全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特点,对煤矿安全能力系统的资源、构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煤矿安全能力的系统结构模型,为煤炭企业构建本质安全矿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1年06期 v.31;No.122 790-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0 ] - 李磊;田水承;邓军;王莉;李停军;
我国30 a间煤矿重大事故统计数据显示,人因事故占到96.5%以上。在所有导致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不安全行为是引起煤矿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G矿N1301工作面的矿工为研究对象,确定了由4个一级因素16个二级因素组成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集。引入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造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网络结构模型,并通过发放专家打分表,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Super Decisions(SD)软件计算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一级因素和二级因素的权重,进而得出全部16个二级影响因素权重总排序,并以此为依据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其重要性排序将为预防矿工不安全行为指出控制方向,并提出相应的矿工不安全行为控制对策。
2011年06期 v.31;No.122 794-798+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引用频次:192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857 ] - 盛武;高明中;杨力;
针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体系建设难题,采用归纳与对比方法,研究产煤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典型案例。结合国内煤矿安全防护体系现状,分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系统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难题:安全避险理念确立、系统建设立法保障、紧急避险标准制定及布置原则等。依据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基于"人-物-管理"层面紧急避险体系结构模型。基于脆弱性观点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构建了以避险系统为基础的"多米诺"安防救援新模型。紧急避险体系结构与安防救援模型提供了解决系统建设难题的方法,可为完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提供支持。
2011年06期 v.31;No.122 799-802+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 张安元;曲效成;
救生舱可为矿工在灾变环境下提供稳定可靠、保障齐全的维生空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较低水平。对比分析国外矿业发达国家和中国在救生舱领域发展状况,提出适合我国煤矿生产特点的救生舱研发思路。对煤矿井下移动救生舱进行了分类,并从实用性、人机可靠性、经济性等角度探讨了救生舱的外形和功能指标。结合美国凯特、斯塔特和澳大利亚迈安科美国分公司生产的救生舱产品及国内20余家单位研究的产品分析,对煤矿井下移动救生舱的结构与功能参数进行了研究。
2011年06期 v.31;No.122 803-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3 ] - 屈利伟;杨振宏;梁亚婷;
采用ALE算法,使用ANSYS9.0数值模拟软件,选用30 kg TNT炸药为爆炸源(条形裸露药包),煤矿巷道截面积为6 m2(宽3 m×高2 m或宽2 m×高3 m),记录间隔时间Δt=5 ms,对爆炸冲击波通过巷道变点(夹角45°)的状态和对应时刻的压力变化、冲击波压力峰值随巷道截面积和巷道轴向距离的变化及空气冲击波压力在巷道同一截面的不同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得出:爆炸冲击波在爆炸后的某一距离处以平面波的形式在直巷道内传播;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冲击波压力逐渐衰减,当通过巷道转弯处时冲击波在转弯处反射叠加,在转弯的外壁面处出现加大的压力峰值,约为转弯处内侧压力的3倍。
2011年06期 v.31;No.122 809-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郝君;刘佳媛;何龙伟;
为了预测预报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事故灾害,采用KMJ30型采动应力监测系统对杨伙盘煤矿30108综采工作面矿压进行现场实测。通过综合分析初采期间、正常推进时期、末采期间支架实测数据,得出了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平均步距,工作面倾向压力分布,工作面整体压力大小,以及特殊地段的矿压大小,掌握了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对杨伙盘煤矿及周边类似条件矿井矿压事故的预报与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814-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0 ] - 王有熙;邓广哲;曹晶;
由于浅部断层带中的岩体比较软弱和破碎,所以成为应力降低带,而深部工程中断层带对地压分布的影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了了解和掌握深部地压分布规律,本文中通过结合某工程现场条件,在实际调研和岩石力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力学数值模型,分析了深部工程中断层带对深部地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深部工程中断层的存在影响了地应力分布的连续性,在同一水平高程上,断层上盘的主应力大于断层下盘的主应力;高地应力出现在断层上盘和矿层上盘的交叉区域。
2011年06期 v.31;No.122 818-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hanced 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to predict longwall mining induced subsurface subsidence.This model takes the stratifications of the overburden,particularly the massive hard rock(i.e.,limestone and sandstone) layers,into consideration.A new deformation term,total strain or void intensity,has been introduced and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he predicted subsurface movements.This term reflects the volumetric expansion of overburden roc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e subsidence.A case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enhanced subsurface subsidence prediction model.
2011年06期 v.31;No.122 823-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 张文忠;黄庆享;
利用实验室大型非线性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对煤层底板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采场底板存在由集中应力形成的跨层应力壳,应力壳是承载上覆岩体压力的临时结构,壳基是椭球应力壳应力较集中的区域,椭球应力壳的形态及应力集中情况与采场结构有关。根据数值模拟试验得出了应力壳的形态方程,分析了跨层应力壳壳基、壳肩及壳顶的失稳模式,指出壳肩处经历联合破断,底板的最大破断深度则处于壳肩的位置,当壳肩达到最大破坏深度,采动裂隙和原始导升裂隙贯通,此时则容易形成突水;壳顶则随着高度的不断发展,跨层应力壳形成一个处于半封闭状态的半壳结构,此时采动裂隙导通煤层底板含水层,从而形成突水。
2011年06期 v.31;No.122 830-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 尚慧;倪万魁;王慧妮;
基于对石嘴山市矿山地质环境实地调查资料和遥感解译结果的分析,选取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开采状况、三废排放、资源损毁、地质灾害、对水环境的影响、环境治理率7要素21个指标构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为了保证各指标权重取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值;其次,利用遥感手段和已有调查资料对各指标进行提取和分级量化,用综合评判法建立地质环境评价模型,评价单元为矿山采矿范围,应用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对各指标按权重进行叠加计算;最后,对叠加结果应用突变点法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分为极严重、严重、中等和较轻4个等级,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与实地调查结果相符。该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矿山,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和思路,同时也为矿山地质环境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011年06期 v.31;No.122 836-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4 ] - 陈杰;黄庆享;石莹;
研究了物理活化、化学活化及联合活化(物理活化+化学活化)技术对矸石电厂粉煤灰-水泥胶砂试样不同龄期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结合不同活化方式28 d净浆试样的扫描电镜分析,揭示了矸石电厂粉煤灰的活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活化能够较大幅度提高矸石电厂粉煤灰的活化效果,成本低廉,适用于煤炭企业的充填与支护,有利于降低充填成本。对于矸石电厂粉煤灰的活化技术从优到劣的顺序为:联合活化>化学活化>物理活化。研究成果对于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06期 v.31;No.122 842-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4 ] - 李振宇;张金锁;朱黎佳;
近年来,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纷纷选择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现已形成了煤焦化、煤电化、煤油化3条产业路径;但是,煤炭企业产业链延伸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煤炭企业产业链风险管理,实质是针对多项目的风险管理,对风险因素的发生呈现灾害链式效应的特征。对煤炭企业产业链延伸风险管理应从多项目管理角度进行阶段划分,按照项目组合、项目集和单一项目分层进行管理。项目组合风险管理可依循基本管理模式进行。在此基础上,针对煤炭企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了一般性对策,以有效地预防、识别、降低和规避煤炭产业链延伸的经营战略风险。
2011年06期 v.31;No.122 846-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0 ] - 程根银;陈绍杰;魏志勇;贺飞;
为了研究井下噪声对作业人员心理生理的影响,探究井下噪声的危害,通过对某矿井下作业人员问卷调查,用统计数据去分析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井下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是由年龄、工龄、作业区综合影响的结果,只从单一因素考虑噪声对井下人员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噪声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影响,不仅与年龄、工龄有关,还因作业区间的不同而不同。井下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使作业人员产生烦躁情绪,对生理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听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系统的影响。
2011年06期 v.31;No.122 850-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6 ] - 王锦山;王力;彭华;张延新;
为了提高对"5.12"大地震灾害监视和预警的能力,了解地震孕育、发生及发展,研究汶川地震发震机理、地震复发周期和余震的迁移规律,"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台网"建设,在震后迅速展开。该台网于2008-06-02开始正式传输地震数据,为灾后重建选址、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提供了可靠数据,同时也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余震分布情况、余震的迁移方向以及判断断层活动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从台网选址、台网设计与建设、台网运行与管理、监测效能等方面介绍了台网的建设与应用。
2011年06期 v.31;No.122 85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3 ] <正>~~
2011年06期 v.31;No.122 860-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以矿业类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国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煤矿开采、矿井建设、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煤矿机
2011年06期 v.31;No.122 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