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李树刚,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副
2018年05期 v.38;No.163 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 ] - 邓军;任立峰;吴明明;马砺;翟小伟;
为研究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及其热力学特性,采用吸附常数测定仪在303~343 K,解吸平衡压力从5 MPa到0. 1 MPa情况下进行煤对CO_2的解吸实验,得到了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曲线。研究4种煤样在不同温度时对CO_2解吸等温线变化规律以及对应的吸附模型,并计算得到煤对CO_2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结果表明:随解吸体系温度升高,CO_2对煤表面不均匀程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因此,温度在303~323 K之间时,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333~343 K时,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煤对CO_2解吸的特征温度分别为:270 K(LHG)、277 K(WW)、278 K(LG)和298 K(WJL),解吸特征温度随煤变质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中等量吸附热在吸附量为0. 1 mmol/g时在-60~-90 kJ/mol之间变化; CO_2气体在煤表面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加呈Qst=cln(N)+d的对数降低规律,煤对CO_2的解吸能力随吸附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对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以及利用CO_2在增产煤层气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8年05期 v.38;No.163 697-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9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4 ] -
<正>9月5日上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优秀论文选发布会暨期刊发展论坛在雁塔校区图书馆召开。原校长常心坦,原副校长马宏伟,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长安大学杂志社社长孙守增,副校长李树刚、来兴平,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党总支及各单位、各学院主要负责人,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师生代表及期刊中心全体成员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8年05期 v.38;No.163 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肖旸;陈龙刚;黄传亮;张馨悦;白祖锦;
在活性炭自燃及氧化燃烧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4种不同生产阶段的煤基活性炭进行氮吸附实验、SEM实验和热重实验,研究了活性炭生产阶段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运用热重分析方法对活性炭从30℃到800℃之间的氧化燃烧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煤基活性炭由压块料到活化料生产过程中,样品中挥发分与水分的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氢元素与氧元素含量大量减少,说明活性炭中的活性小分子逐渐减少;活化料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最发达,比表面积最大,与氧气反应的速率最快,氧化燃烧性质与其它3种活性炭有显著不同; 4种活性炭样品起始失重温度和着火点温度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炭化料总放热量最大,压块料和活化料居中,炭化粉料最小,说明生产过程中炭化工艺惰化了活性炭的氧化性能,而活化工艺又使得活性炭氧化性能提高,其自燃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活化料、压块料、炭化料、炭化粉料活性炭。
2018年05期 v.38;No.163 705-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4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8 ] - 张景飞;郭倩;朱同功;王飞;
为深入探讨多场耦合下的煤岩渗透率演化规律,文中以平煤十矿己15-16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围压、气体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型煤渗透率测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围压决定煤岩内部的有效应力,围压增加促使煤体被压缩,渗流和扩散通道变窄,导致煤岩渗透率降低;气体压力升高促使煤体对气体的吸附量增加,导致吸附于孔裂隙壁的气体分子增加,进而降低了孔裂隙截面积,同时煤基质吸附大量气体产生膨胀变形,从而导致煤岩渗透率的降低;温度的升高引起气体分子渗透和扩散能力的改变,同时也导致煤基质的膨胀变形,两者耦合作用促使煤岩渗透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即在20~40℃时,温度升高促使煤岩渗透率增加,而40~100℃时,温度升高促使煤岩渗透率整体上逐渐降低,但在围压较低时煤岩渗透率具有一定的波动。
2018年05期 v.38;No.163 713-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3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0 ] <正>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近8 000位学科专家评审,《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的核心期刊。这是继2014年版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后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标志着我校《学报》在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的办
2018年05期 v.38;No.163 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 ] - 王亚超;袁泉;肖旸;邓军;
为了探究水分对无烟煤低温氧化阶段放热特性的影响,完善水分对煤自燃影响的机理。以不同水分含量的白皎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C80热分析实验,将不同水分含量煤样的初始放热温度、总放热量、各阶段放热量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白皎无烟煤在不同水分含量条件影响下煤样放热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煤样的初始放热温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总放热量、热量变化不同阶段的放热量及持续时间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分含量为16. 34%时放热量较高,煤自燃的可能性也较大,但初始放热温度与总放热量间不存在相对应的关系。煤放热过程具有典型的分段性,分为缓慢放热、放热量减小和快速放热3个阶段,其中快速放热阶段持续时间最长,该阶段放热量占总放热量的比例超过84%,是造成煤体热量积聚的最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就完善水分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2018年05期 v.38;No.163 72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4 ] - 柴敬;杜文刚;袁强;张丁丁;
地下工程常处于复杂三向应力状态,立体模型更能真实反映采场围岩应力状态。将传感光纤分别布置于几何尺寸为3 000 mm×200 mm×1 280 mm平面应力模型和3 600 mm×2 000 mm×2 000 mm立体模型中,分析工作面与光纤不同空间位置时模型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传感光纤在模型相似材料铺装前应施加轴向预应力,保持光纤处于预拉状态;温度定位法可实现光纤精准空间定位,当试验环境温度变化明显时,需对传感光纤进行温度补偿以消除温度效应引起的应变测量误差;采动岩体应变分布呈现3个阶段:工作面靠近光纤时,超前支承压力引起下位覆岩应变呈负向台阶变化;工作面过光纤时,垮落、离层区岩层断裂下移引起应变曲线正向台阶变化;工作面远离光纤后,采空区重新压实导致光纤处于受压状态,研究结果对岩土工程类立体模型试验监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18年05期 v.38;No.163 728-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8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0 ] - 刘志军;杨栋;胡耀青;邵继喜;
孔隙结构是油页岩的一个重要特征,直接影响油页岩内的传热效率与油气流动行为。为分析油页岩孔隙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演化规律,采用热重分析与低温氮气吸附(LTNA)手段,定量分析了压力及不同热解终温下油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抚顺油页岩的有机质降解阶段为350~540℃,干酪根分解与沥青的二次分解在同一温度区间完成,没有明显的两阶段过程。以有机质热解起始温度350℃为界,孔隙结构与类型发生重大改变。低于该温度时以墨水瓶型孔为主,高于该温度时以狭缝型孔为主,有机质热解对油页岩孔隙类型的变化起控制作用。油页岩孔隙结构演化涉及复杂的物化过程,是有机质、热解产物与无机矿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机质的热解使比表面积与孔体积产生大幅增加,研究结果可作为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有益参考。
2018年05期 v.38;No.163 737-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8 ] - 邱继生;王民煌;关虓;潘杜;郑娟娟;张程华;
为探讨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和冻融后的力学性能,及推广应用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这一绿色建筑材料,通过快速冻融试验和单轴受压试验,研究了冻融环境下不同钢纤维掺量的煤矸石混凝土的质量、动弹性模量以及应力-应变曲线随冻融循环次数和钢纤维掺量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冻融后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发现相比普通煤矸石混凝土,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其冻融后的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增加、耗能能力增加,但强度并无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不宜直接用于严寒地区,但对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而言,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都已满足工程要求。最后基于已有的混凝土损伤力学理论,考虑钢纤维在煤矸石混凝土单轴受压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冻融损伤对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具有较高精度的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这为煤矸石混凝土抗冻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也对其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实际工程的结构计算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8年05期 v.38;No.163 743-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3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 余波江;赵时运;张振华;钱礼平;曾伟;
结合某大型深基坑工程实例,借助大型岩土类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基坑在土方跃层开挖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与临界基坑地表的变形进行动态的数值模拟;同时,通过地下连续墙的水平变形监测,获得地下连续墙典型测点随基坑开挖深度变化的曲线。通过对数值模拟成果和现场实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对比,获得该深基坑土方跃层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及周边土体的变形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方跃层开挖将对地下连续墙及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其产生的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值约20 mm,但仍在合理值范围内;适当的采取施工措施,如在基坑四周尽可能预留较多反压土,可有效减小土方跃层开挖对地下连续墙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成果对指导类似深基坑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8年05期 v.38;No.163 751-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9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 方刚;夏玉成;
在过沟区域开采浅埋薄基岩顶板巨厚煤层时,将面临严重的水害威胁。柴沟煤矿在雨季过沟开采1503工作面,其煤层厚度20 m,埋深200 m.根据开采经验,该条件下回采后形成的裂缝带将直接导通至地表,届时将给井下生产带来严峻的水害威胁。通过对矿井及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应用理论计算,对不同地段的涌水量进行预测,认为工作面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为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且水量较大;充水通道主要为开采形成的顶板裂缝带。故提出"拦截、封堵、疏导"的防治水方案,具体为采前筑坝铺管打泄水孔,采中裂缝封堵及采后回填压实等3个阶段完成,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水技术措施,以此确保工作面安全过沟开采。
2018年05期 v.38;No.163 758-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9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 李运军;孙艳杰;赵治海;
为了分析坡顶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情况,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Felenius法。主要思路为:当荷载作用与地基表面时,地基内某点的受到的大小主应力情况可以根据地基塑性变形区的边界方程的求解过程得出。将此点视作边坡滑动面上的点,而又将滑动面视作为此类点的集合。利用摩尔-库伦理论可以得到以单位荷载、荷载作用面大小和荷载作用位置与滑动面距离为参数的关系表达式,结合Felenius法得到了以荷载因素为参数的改进Felenius法。以单位建筑荷载、荷载作用面大小及荷载作用位置为变量建立了10种边坡模型,利用改进Felenius法与GEO-STUDIO数值对模型进行求解,稳定性系数分别为5. 8%,4. 5%,22. 1%,7. 4%,15. 3%,9%,8. 5%,10. 4%,6. 8%和1. 8%,2种方法计算结果最大相差为22. 1%,最小相差为1. 8%,且相差值大部分在10%以内。结果表明: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大小主要与荷载P和滑动面上任一点到荷载两端的夹角β有关,P和β越小边越稳定,且改进Felenius法对坡顶荷载下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2018年05期 v.38;No.163 767-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9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 ] - 闫大鹏;周兴东;刘伟;罗菊花;芮佳;汪政辉;余悠然;
水生植被作为浅水湖泊的重要组成,其丰度和盖度变化影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卫星遥感技术是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类群时空监测的有效手段,决策树是目前主流的水生植被遥感分类方法。但决策树中分类特征的阈值大多是通过与影像同步的大量实测样点训练确定,对于缺少实测样点的影像,难以获取准确阈值,成为水生植被类群分布历史重建的瓶颈。基于HJCCD影像数据,获取洪泽湖水生植被类群敏感光谱特征图像的直方图,结合高斯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斯拟合的水生植被遥感分类阈值计算方法,计算得到分类特征的阈值并建立决策树,开展洪泽湖的水生植被类群提取,分类总体精度为84%,Kappa系数为76%.该方法可实现缺少同步实测样点时,水生植被分类特征阈值的准确、自动化计算,为浅水湖泊的水生植被分布的历史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进而可对湖泊高效管理和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指导。
2018年05期 v.38;No.163 776-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4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 董贵荣;杨来侠;连芩;呼延一格;高扬;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关于细胞定向排列方法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肌细胞排列,组织工程,表面结构约束,表面化学修饰,力学刺激,电磁刺激"。总结近年来关于组织工程肌细胞定向排列方法,对其进行简要的综述,分析关键技术,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发展前景。肌细胞排列在细胞骨架重组、膜蛋白迁移、核基因表达和ECM重塑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组织再生和调节组织的力学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细胞排列成为生物力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随着纳米和微制造等技术的发展,目前常用表面结构约束,表面化学修饰,外界刺激等方法,能有效诱导肌细胞定向排列,为进一步的细胞分化和形成肌小管提供条件。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马血清对细胞排列分化的促进机制仍不明确,仿生结构研究较少,极低频磁场对细胞排列的影响仍属空白等,是肌肉组织工程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最后,文章总结了在未来技术发展中,通过细胞精准打印,开发智能材料等新工艺,新材料控制细胞定向排列,不仅奠定了大尺寸三维支架制造和再生医学领域的理论基础,也是功能性肌肉组织的前瞻性研究方向,并将最终实现多层组织的集成,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2018年05期 v.38;No.163 783-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3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 樊红卫;景敏卿;刘恒;马宏伟;
为了实现旋转机械的智能动平衡,提出了一种转子单平面在线自适应主动平衡方法。从传统的影响系数法出发,先后引入增益因子和遗忘因子,建立了固定参数的转子自适应主动平衡控制算法模型,分析了控制模型的稳定条件。采用数值仿真,对增益因子和遗忘因子对转子自适应主动平衡控制过程的影响规律进行量化研究,获得了转子单平面在线自适应主动平衡控制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变化规律。建立了高速电主轴自适应电磁主动平衡试验台,开展了转速3 300 r·min-1下转子单平面自适应主动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增益因子可以加快主动平衡过程的收敛速度,减小增益因子可以提高平衡过程的稳定性,准确的影响系数估计可以放宽对遗忘因子取值的要求,试验和理论仿真的规律是一致的,证明所提出的转子自适应主动平衡控制算法是正确的。
2018年05期 v.38;No.163 792-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4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36 ] - 白云;侯媛彬;
针对煤矿灾后复杂的特殊环境,研制了一种具有内圆箍无外圈的叶片轮式蛇形救援机器人。该机器人总长度为1 m,共5节。由蛇头、蛇身和蛇尾组成,其中,蛇头部分由传感器组和夜视仪组成;蛇身部分由5个单元模块、5个连接板、4个正交关节、2个速度舵机组成;蛇尾部分由主控制器、避障模块、通信模块和动力源组成。通过控制正交关节处的方向舵机实现机器人蜿蜒、直线、伸缩、抬头等位姿的改变。机器人的移动机构采用自制叶片轮驱动,具有更好地翻越、攀爬障碍物的能力。通过2个速度舵机驱动10个直流减速电机带动10个叶片轮前进,从而实现控制蛇形机器人运动速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建立机器人运动步态数学模型,分析模型中各个参数对机器人不同运动步态的影响,找到最佳运动参数。在模拟的煤矿巷道中,将仿真得到最佳运动参数运用到对蛇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实验中。实验测试表明当蛇形曲线初始角为π/4,机器人偏转角的比例系数为2π时,蛇形机器人蜿蜒和伸缩运动效果最佳。当参数在5到15之间时,蛇形机器人抬头运动效果最佳。该研究为蛇形机器人进一步完成煤矿救援任务奠定了基础。
2018年05期 v.38;No.163 800-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3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2 ] - 高淑萍;胡振宇;高悦;张保会;宋国兵;
应用故障网络分析法,研究了模块化多电平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可能发生的各种短路故障类型,并对其故障特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发生正极故障时,两侧换流站正极、负极串联小电感电压的故障分量的极性均为负;当发生负极故障时,串联小电感处电压的故障分量的极性均为正;当发生双极故障时,正极、负极串联小电感处电压的故障分量的极性为一负一正,二者极性是相异。根据此特征,可以实现故障极的判别。另外,当发生单极区内故障时,正、负极串联小电感处,电压故障分量的变化速率不同;当发生单极区外故障时,上述位置处,电压故障分量的变化速率都比较慢,几乎相同。若单极故障是正极区内故障,正极电压故障分量变化率要远大于负极的;若是负极区内故障,则正极电压故障分量变化率要远小于负极的。当发生双极区内故障时,正、负极的电压故障分量的变化速率均很快,其极性为正极为负,负极为正,二者的极性是不同的。因此,根据一端换流站正、负极小电感电压的故障分量变化速率的快慢,可实现区内、外故障的识别。最后,用PSCAD搭建双端模块化多电平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各种故障的仿真,用以产生故障数据,并用MATLAB对故障数据进行处理,对保护算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故障分析及保护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18年05期 v.38;No.163 809-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7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 韩晓冰;刘小斌;
针对传统火灾探测技术在复杂环境下难以实现自动灭火和智能报警,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实时智能火灾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该系统通过FPGA将图像采集、火焰检测、视频显示、无线传输报警和智能水炮灭火等集合到一个体积较小、方便使用的硬件系统。首先将TRDB-D5M摄像头采集的视频图像进行色彩空间转换,然后经FPGA算法映射对火焰信息检测和定位后,串口控制舵机云台消防水泡灭火和外扩接口GPIO实现Zigbee组网无线网络报警及GSM短信通知。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时、稳定的监控仓库状况,一旦发现火苗信息会迅速采取灭火措施,同时报警提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8年05期 v.38;No.163 818-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4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8 ] - 李旭虹;张同丽;张育芝;
由于矿井下巷道空间有限且存在弯曲,因此通信传播大多为非视距(NLOS)传播环境。传统的基于距离的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技术易产生较大误差,从而导致定位精度不高。超宽带(UWB)信号具有穿透能力强、抗多径能力强的特点,能够提供较高的定位精度,因此成为NLOS环境下定位的首选。针对NLOS环境下的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在接收信号强度(RSSI)测距和三边算法联合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以联合定位得到的初始坐标做为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算法的观测值,并对UKF的测量更新方程进行修正,使该算法能适应NLOS环境下的定位跟踪。通过仿真验证并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进行比较,在NLOS环境下改进的UKF定位算法,能够对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并提高定位的精度。
2018年05期 v.38;No.163 824-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8 ] - 王敏;余瑞星;
针对摆动喷管控制的弹道导弹姿态控制系统模型不确定、运动参数时变和非零点输出调节的问题,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其助推段的姿态控制方案。首先,在分析摆动喷管的推力和力矩的基础上推导出弹道导弹的纵向动力学模型,将线性二次型输出调节器中的零调节器理论扩展到非零给定点范围,确定出控制系统的增益系数,设计导弹的姿态指令跟踪器。然后,选取特征点对导弹纵向通道和横向通道控制系统进行定点仿真校验,通过调节权系数取值,实现系统输出对输入的快速准确响应。最后,在气动摄动±50%的情况下进行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考虑了气动参数不确定性的情况,采用摆动喷管设计的控制系统依旧保持稳定,能够准确跟踪俯仰角和偏航角指令,该系统具有输出响应速度快、跟踪误差小、鲁棒性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2018年05期 v.38;No.163 830-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8 ] - 郭霄鹏;张金锁;李德强;赵来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国家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合作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中国油气企业与中亚国家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与中亚国家开展油气资源合作的风险,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专家意见,把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合作风险具体划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安全风险、资源及技术风险。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权重,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亚国家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亚五国由于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经济等原因,中国与其在油气资源合作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其中塔吉克斯坦为最高,哈萨克斯坦为最低。
2018年05期 v.38;No.163 837-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5 ] - 何叶荣;洪力学;黄廷辉;
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为探究煤矿安全管理风险致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专家访谈获取煤矿安全管理风险因素,将随机游走的Page Rank算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相结合,运用随机游走的Page Rank算法进行专家权重计算,将问卷分值中引入专家权重值,精准挖掘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的18项关键风险因素,以此作为外源潜变量,以3个风险后果指标为内源潜变量,构建基于PR-SEM的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对煤矿安全管理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STATA 12. 0软件工具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在直接影响效应排序中,安全管理能力影响作用较大,在综合影响效应排序中,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作用较小。说明安全管理能力对安全管理风险后果作用的显著性和直接性,而且各种风险因素会相互演化,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2018年05期 v.38;No.163 845-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3 ] - 沈剑;李红霞;
培养主动安全型矿工对于防范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矿工进行深度访谈,深入分析访谈资料。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译码、选择性编码3个分析步骤,对主动安全型矿工的素质特征及其安全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构建了概念模型,提出了主动安全型矿工的培养措施。研究表明:主动安全型矿工具有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及业务素质3个维度的素质特征;个人需求,组织情境和组织支持3个核心因素对矿工主动安全行为的养成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个人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和家庭幸福2个子范畴,是矿工主动安全行为养成的内部驱动因素;组织支持包括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和安全制度4个子范畴,是矿工主动安全行为养成的外部驱动因素;组织情境包括企业激励、领导重视、安全文化3个子范畴,对矿工主动安全行为的养成具有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行为依从、心理认同及行为内化3个阶段提出了主动安全型矿工的关键培养措施。
2018年05期 v.38;No.163 852-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00 ] - 吴云沛;胡永金;周望怀;
铁粉在高温氮化氛围下能够形成强磁性铁氮化合物Fe_4N,为了研究其材料中不同占位Fe的磁性差异,文中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通过实验上测量出的空间结构群、晶格常数和原子坐标来建立Fe_4N晶体结构,然后进行几何优化。由最稳定的几何构型,计算出了电子结构和磁性的大小。结果表明:N、顶角Fe(Ⅰ)和面心Fe(Ⅱ)的磁矩大小分别为0. 06,2. 94和2. 32μB.根据Mulliken电荷分布情况,详细分析了各位置原子特别是Fe的磁矩来源情况。可以看出,面心处的Fe(Ⅱ)磁矩大小明显要弱于顶角处Fe(Ⅰ),这个数据与实验和其他人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得很好,证明本计算结果是有效的。通过分析各原子的自旋劈裂态密度图,发现Fe(Ⅰ)和Fe(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旋劈裂,在费米能级附近,Fe(Ⅰ)劈裂更明显,这很好地解释了顶角Fe(Ⅰ)有较大磁矩。由于中心N和面心Fe(Ⅱ)之间存在着比较强的共价作用,远大于N和顶角Fe(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导致不同位置Fe的磁性强弱不同。
2018年05期 v.38;No.163 860-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 黄海;张瑶;
为探讨并定量化分析运动技能与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关系,运用量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结合AMOS 7. 0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运动技能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结构方程模型的df=173> 0,为过度识别模型,标准化系数值的绝对值为0. 257到0. 758,小于0. 95,并未存在标准差估计值过大的数值,模型并未发生违反估计现象。肌肉的伸展性和柔韧性、下肢爆发力、协调能力、心肺功能、肌肉耐力、背部肌肉、上肢肌肉力量、身体质量等与运动技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心肺功能、肌肉耐力、背部肌肉的权重小于0. 4,协调能力与下肢爆发力的权重大于0. 6,肢肌肉力量、身体质量、肌肉的伸展性和柔韧性对篮球技能的权重大于0. 5,由此可见,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影响表现为协调能力>下肢爆发力>上肢肌肉力量>身体质量>肌肉的伸展性和柔韧性>心肺功能>肌肉耐力>背部肌肉。
2018年05期 v.38;No.163 86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6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