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孝德:“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周孝德,1960年8月出生,江西省玉山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江西工学院(今南昌大学)土木系,获学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获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0年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教授,1995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98年1月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院长,1999年任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2年10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2017年8月任西安

    2019年04期 v.39;No.168 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 大采深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余学义;王昭舜;杨云;

    为研究在大采深综放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以陈家沟煤矿八采区8512,8513综放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在大采深综放工作面条件下开采一个工作面与开采两个工作面后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另外,运用概率积分法建立模型,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反演模拟修正预计参数,得出在该条件下的概率积分预计参数,并总结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大采深综放开采条件下,开采一个工作面时,地表属于极不充分采动,大采深极不充分采动地表移动变形一般较小,地表损害一般在Ⅰ级以内,开采后地表建筑物能够安全使用;开采两个工作面后,地表属非充分采动,地表水平移动范围较常规开采条件下范围要大,且水平移动范围一般比下沉范围大;预计在第四个工作面开采后地表达到充分采动。非充分采动条件下,下沉盆地呈非对称分布,最大下沉点不在采空区中心上方;在达到充分采动条件时,最大下沉值处于采空区中心上方,从盆地中心至边缘下沉值逐渐减小趋于0;拐点处的水平变形值与曲率值均为0.反演得出大采深综放工作面地表移动预计参数及地表移动角量参数,预计地表达到稳态时,地表最大下沉量为5 003 mm.此成果能够为该矿"三下开采"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2019年04期 v.39;No.168 55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3 ]
  • 不同氧浓度和温度下侏罗纪煤氧化动力学参数规律

    张辛亥;张天赐;王玥;冯振;邢二军;周山林;

    为了研究不同氧浓度和温度下侏罗纪煤的氧化动力学参数,在不同供氧条件下的基础上,通过程序升温氧化实验装置,应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计算出我国典型侏罗纪煤样的耗氧速率及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各煤样的表观活化能随温度及供氧浓度变化而变化。当供氧浓度一定时,各煤样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在30~60℃和大于70℃2个温度段内各不相同并呈分段性,前者大于后者。若供氧浓度变化时,当供氧浓度大于10%时,各煤样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都比较小,且随着供氧浓度的改变其变化较小;供氧浓度在5%~10%时,各煤样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随供氧浓度的降低呈明显增加趋势,说明低氧条件下,煤的氧化过程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抑制了煤的氧化反应。

    2019年04期 v.39;No.168 564-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0 ]
  • 液化天然气厂区风险量化计算与分级管控

    邓军;梁天天;程方明;

    以某液化天然气厂中人员分布较多的公共办公区域为重点研究对象,应用挪威船级社(DNV)SAFETI软件中的风险计算方法,定量计算出厂区周边其余设备设施及压力管道对它造成的风险大小,并针对事故后果的范围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最后将该方法的风险分级结果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分级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危险源造成的风险不一定是最大的,造成风险最大的设备设施也可能是距离人员分布较近区域但危险性物质储存量并不大的设备。结果表明,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得到的风险分级结果比传统评价方法的分级结果更科学,通过应用该软件介绍定量分析方法如何在实际当中进行风险分级工作,为提高风险分级准确性提供了一个方法,也为风险分级管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2019年04期 v.39;No.168 571-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0 ]
  • 基于热棒降温技术的自燃煤堆热迁移行为数值模拟

    程方明;常助川;李贝;邓军;易欣;马砺;

    为研究热棒作用下煤堆内部传热行为特征及冷却效果,在物理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煤堆-热棒系统复合传热模型,采用ANSYS模拟软件,对自燃煤堆在热棒作用下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有、无热棒时煤堆内的温度场及温度等值线的变化,对热棒的降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热棒可以改变煤堆内部的热传导路径,帮助煤堆散热。热棒的存在可以使温度等值线向热端移动,而且越靠近热棒位移量越大,形成包围热棒的"马鞍状"降温模态。根据热棒对松散煤体降温的效果,把热棒的作用范围划分为"敏感区"、"过渡区"、"迟钝区"三区,来有效判断热棒的降温半径,给实际应用中控制热棒的密度提供参考。对比实验和模拟结果,模拟值与实验实测值相近,精度较高。

    2019年04期 v.39;No.168 58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3 ]
  • 地铁站施工险兆事件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郑学召;王喜龙;刘会林;孙振国;郭军;

    为了有效预防地铁站施工事故的发生,以地铁站施工中的险兆事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行为安全"2-4"模型的预警行为模型,分析了地铁站安全施工对险兆事件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要求,总结了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基本结构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对比了测距定位方法的优缺点,阐明了无线脉冲定位原理。基于无线Mesh/有线光纤网络设计了一种地铁站施工险兆事件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加强施工现场与外界的通信沟通,提高险兆事件实时监控的能力、人与物的定位精度,可为地铁站安全生产调度、安全避险、应急救援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系统可及时发现险兆事件,有效防止地铁施工事故的发生;隧道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车辆的定位误差在30 cm以内,系统根据险兆事件位置,通过通信系统让附近人员迅速采取预警行为,防止地铁施工事故的发生;在未发现险兆事件或预警行为失效时,系统可缩短应急疏散时间,在同等条件下有广播通信比无广播通信的疏散时间缩小2~3倍。

    2019年04期 v.39;No.168 58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9 ]
  • 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矿压显现规律

    赵萌烨;黄庆享;黄克军;薛卫峰;冀瑞君;

    为了掌握无煤柱切顶留巷的矿压显现规律并检验巷道支护效果,以澄合矿区董东煤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受采动影响条件下的顶板下沉规律、帮部变形规律及单体支柱受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测,并同时对切顶效果、挡矸效果及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巷道矿压随工作面的临近而逐渐增大,采动过程中靠近采空区侧的巷道矿压显现程度更为剧烈,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巷道顶板的回转运动是造成巷道非对称矿压显现的主要原因。此外,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初始变化阶段位于工作面后方0~35 m;快速变形阶段位于工作面后方35~75 m;缓慢变形阶段位于工作面后75 m以外,巷道变形及支柱受力均达到稳定状态。巷道矿压显现的主要过程集中在快速变形阶段,需加强对巷道围岩的控制。实践表明,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采用锚网配合单体支柱的支护方式可行。

    2019年04期 v.39;No.168 597-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 煤层气含量密闭取心测定装置及测试技术

    景兴鹏;

    为了解决煤层气含量损失气估算不准的问题,研制了煤层密闭取芯煤层气含量测试装置,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双筒单动结构,解体性好、便于拆卸和维护,与各种钻机、钻具、泥浆泵、气体解吸仪等设备的配套。在国内2个煤矿区井下试验45组和地面进行2口井的对比试验,密闭取芯测试结果比绳索取芯/传统瓦斯测试结果高出25.35%以上,对于松软和煤体结构较破碎煤层,其测试结果高出绳索取芯/传统测试结果的35.48%以上,密闭取心测试结果将更好。研究表明:煤层气含量密闭取心测试技术革新了煤层气取芯工艺,克服了常规取芯方法的不足之处,缩短了暴露时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甲烷气体损失,简化了测试工艺,提高煤层气含量测试精度;通过现场实践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瓦斯含量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2019年04期 v.39;No.168 603-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8 ]
  • 溶蚀作用对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

    叶万军;李长清;李晓;刘忠祥;彭瑞奇;刘宽;

    为了探究雨水溶蚀作用对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以洛川塬边黄土为研究对象,对试样开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强度等试验,对比雨水溶蚀前后试样在粒度组成、矿物成分、离子含量、微结构单元及物理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探究雨水溶蚀作用对黄土工程性质的影响,然后通过显著性理论定量分析溶蚀作用对黄土体损伤程度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雨水的溶蚀会使土样粉粒含量明显降低,粘粒含量明显增大,亲水性矿物成分降低,土体中Ca~(2+),Mg~(2+),SO■,CO■,HCO~-_3等离子含量减少;溶蚀作用前后试样微结构单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试样大孔隙减少、小空隙增多,粒间连接减弱;经历溶蚀作用后试样粘聚力、内摩擦角明显降低,成分的改变造成强度指标降低,进而使得黄土体发生病害;通过显著性理论分析,溶蚀作用会对土体造成明显损伤。

    2019年04期 v.39;No.168 610-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1 ]
  • 高精度微震定位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丛森;程建远;李新虎;王云宏;王保利;吴海;

    为定量分析煤矿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特征,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采场支承压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显著提高震源定位精度的速度模型反演方法,构建了求解分层速度模型的目标函数。在陕西省境内某矿布置井地联合微震监测系统,并采用标定炮的方式验证了水平分层速度模型井地联合监测方案的定位精度明显高于近水平单一速度模型监测方案。采用水平分层速度模型对监测区域内微震事件进行高精度定位,并结合矿山压力理论,对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微震事件频次、能量之间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回采过程中受采动影响的超前支承压力范围是工作面前方0~90 m,工作面前方40~70 m范围内为高应力集中区,上、下顺槽的侧向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分别为0~70 m和0~80 m;研究结果为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矿山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019年04期 v.39;No.168 619-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 带缺陷钢丝绳拉伸力-磁耦合数值模拟

    高志刚;苏三庆;王威;马小平;

    金属磁记忆作为一种新兴的钢丝绳无损检测技术,可对钢丝绳应力集中及缺陷部位进行定位,但对其应力状态及损伤程度的量化关系研究不足。为探究带缺陷钢丝绳拉伸状态下应力与金属磁记忆信号之间的联系规律,将缺陷诱发的钢丝绳损伤判别视为钢丝绳应力变化导致磁记忆信号改变的问题。基于磁机械效应及力磁耦合理论,考虑弹性阶段及塑性阶段磁特性参数(磁导率、矫顽力)随铁磁构件应力变化的不同规律,创新性地提出考虑磁导率和矫顽力影响的力-磁耦合修正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带缺陷的1×7型单股钢丝绳进行静力场计算和环境磁场共同作用下的三维静磁场计算,利用力-磁耦合修正模型对两种物理场进行力-磁耦合。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钢丝绳的力-磁耦合模拟问题,为以数值模拟为手段的钢丝绳拉伸应力与损伤量化关系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2019年04期 v.39;No.168 626-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85 ]
  • 高石梯-磨溪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孔隙连通性综合评价

    崔利凯;孙建孟;黄宏;张哲夫;王勇军;迟蓬;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有孔隙、洞穴和裂缝3种储集空间,孔隙空间组合关系复杂多样,储层物性差异大,均质性差,连通性评价难度大。为了综合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孔隙连通性,以X射线CT扫描成像和数字岩心技术为基础,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和灯影组碳酸盐岩为例,将孔隙划分为主要孔隙、次要孔隙和死孔隙3种类型,从定性与定量2个方面开展碳酸盐岩孔隙连通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溶蚀孔隙和溶蚀孔洞为主,同时裂缝较为发育,对储层渗流能力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此外,连通性计算结果表明岩心主要孔隙连通率较高,平均占总孔隙体积的60%以上。主要孔隙占总孔隙的比值与储层渗流能力总体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孔隙结构参数综合分析,对于高孔低渗的样品,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但储层渗流能力受喉道半径和配位数影响较大;对于低孔高渗的样品,喉道及配位数对流体渗流控制能力很小,但裂缝及溶洞显著提高了储层孔隙连通性,有效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2019年04期 v.39;No.168 634-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1 ]
  • 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作用下煤层气富集高产模式

    陈跃;马东民;方世跃;郭晨;杨甫;侯东壮;

    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煤层气富集和产出过程中不同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效应,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通过详细研究不同区块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和产出的影响,总结出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作用下煤层气富集模式,并且结合典型煤层气开发区块产能特征提出了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的高产模式。结果表明:逆断层、向斜轴部以及单斜构造下部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保存,而正断层和背斜轴部容易导致煤层气的逸散;地下水矿化度高的弱径流区、滞留区,有利于煤层气富集;北部准格尔、保德等低煤阶地区为低煤阶次生生物气补充型富集模式,中部柳林地区为盆缘斜坡带水力封堵型富集模式,南部大宁—吉县地区为构造—水动力复合型富集模式;提出了弱水动力单斜上倾方向高部位高产模式、弱水动力背斜(或鼻状构造)轴部高产模式以及弱水动力正断层远端构造高部位高产模式3种高产模式。

    2019年04期 v.39;No.168 64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6 ]
  • 河套盆地吉兰泰地区白垩系地层划分及地质特征

    王飞;马占荣;蒲仁海;张才利;

    作为河套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盆地白垩纪地层划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文中利用古生物、岩性及录井资料,确定吉兰泰地区白垩系只发育下白垩统。通过合成记录标定与不整合面建立了吉兰泰地区白垩系地层格架。固阳组固三段在部分剖面中表现为一厚度急剧增大的楔状体,根据钻遇其的ZK500井岩心、露头显示及正演模拟,楔状体主要为胶结松散的砂泥岩砾岩沉积物。根据形态及内部反射特征将其分为Ⅰ,Ⅱ2种类型,Ⅱ型楔状体之下的航磁异常体的隆升使研究区北部区域由固三段的断陷沉积向固二段的凹陷沉积转换。Ⅰ型楔状体未受航磁异常体隆升影响,受断层切割严重,其厚度应向山前控盆断层进一步增大。研究区南部地震剖面中固三段之下发育强振幅连续反射的侏罗系断陷沉积,根据地震剖面勾画出了其发育范围,并在西南边界一剖面中见到了可能的石炭系。

    2019年04期 v.39;No.168 656-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3 ]
  • 多距离特征匹配的篡改图像检测算法

    张威虎;郑佳雯;郭明香;陶智慧;贺元恺;

    为了解决当前篡改图像的检测算法主要依靠单一的特征进行描述以及欧几里德距离进行匹配,导致篡改图像的检测率较低的问题,以及在对图像复制粘贴后进行一系列后处理操作的篡改图像检测时,容易出现匹配错误和鲁棒性差的问题,采用一种多距离特征匹配的篡改图像检测算法。首先,对获取到的图像提取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特征,在SIFT特征待描述区域的基础上,提取具有权值旋转不变均匀性的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构成特征描述子;其次,分别计算描述子之间的标准欧几里德距离、相关距离以及汉明距离,通过多距离匹配改进g2nn算法进行特征的初次匹配;最后,通过凝聚型分层特征聚类以及随机一致性(RANSAC)算法去除存在的错误匹配点,完成篡改图像的检测。在MICC-F220图像数据库上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2种主流算法相比,总体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86%和2.11%,对于缩放、旋转以及缩放+旋转的后处理均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是一种研究复制粘贴后进行缩放和旋转后处理的篡改图像检测的有效方法。

    2019年04期 v.39;No.168 66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 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的关键因素影响规律

    黄葆华;葛俊;倪经纬;王维萌;刘迎文;何雅玲;

    立足于提高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建立了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借助Aspen Plus商用软件建立了热力计算的稳态仿真模型。模型验证工作说明了仿真模型的计算准确性。开展了设计工况下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结合系统性能参数,分析了系统效率较低的原因并指出了优化方向;研究了压缩机级数、压缩机级间冷却方案和膨胀机级数等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及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系统采用原始设计方案时,压缩热利用率仅有38.42%,导致系统效率较低,仅为31.11%,可通过改善系统压缩热利用情况显著提升系统效率;当压缩机级数减少、采用无级间冷却方案时,膨胀机入口再热温度显著增加,使得系统效率大幅提升;随着膨胀机级数的增多,膨胀环节压缩热利用总量越多,系统效率越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系统内部耦合提效方法,提出了一种系统优化设计方案,相较于原始设计方案,压缩热利用率提高至64.12%,系统效率提升至41.82%.研究结果可为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优化及其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19年04期 v.39;No.168 672-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4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将从2019年7月起正式加入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将通过在论文上添加开放科学二维标识码(OSID),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与业界同伴交流研究成果的途径。OSID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首创的一种媒体融合新技术。通过OSID,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简短的语音、视频、文字介绍,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也可与本专业其他研究人员互动、交流,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下

    2019年04期 v.39;No.168 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 冷加工塑性硬化对304不锈钢力学参数的影响

    王帅;薛河;崔英浩;李凯;郭瑞;

    准确的材料力学参数是结构完整性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基础,冷加工硬化现象会造成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改变,而受冷加工硬化作用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的局部区域往往是需要进行结构完整性分析的关键部位。为获取不同冷加工硬化量下材料的力学性能,文中采用数值模拟和力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常用的金属材料304奥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单轴拉伸试验获得了10%,20%,30%,40%等4种不同冷加工条件下的工程应力应变数据;利用线弹塑性硬化模型,结合ABAQUS软件建立了获取冷加工硬化后材料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冷加工硬化量下304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线弹塑性硬化模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较好地反映304奥氏体不锈钢受冷加工硬化作用后的力学行为,随着冷加工硬化量的不断增大,304奥氏体不锈钢的屈服应力大幅度升高,同时,冷加工硬化对304奥氏体不锈钢折减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重要工程结构中关键部位的结构完整性分析。

    2019年04期 v.39;No.168 681-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8 ]
  • 含孔隙冻融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

    孟祥振;张慧梅;康晓革;

    针对现有损伤本构模型所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在深入研究孔隙岩石变形破坏特征的前提下,将岩石视为孔隙、损伤与未损伤3部分。以孔隙率反映岩石体积变化,基于weibull随机分布,依据损伤力学原理,确立含孔隙冻融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并以理论表达的形式确定模型参数,最后利用冻融岩石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推导的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岩石初始阶段时孔隙压密以及应变软化特性都能更好地反映出来;通过峰值条件获得的模型参数表达式,可反映冻融岩石的损伤演化与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增强了模型的适用性。

    2019年04期 v.39;No.168 68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2 ]
  • 嵌入式远程智能供暖温控系统的设计

    郝秦霞;韩晓冰;

    针对城市供暖消耗严重,且现有供暖监测系统多标准并存、协议转换、异构网络接入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无线网络通信、供暖监控技术以及网络层路由协议优化算法的远程供暖温控系统。系统首先设计硬件结构,采用终端节点、协调器节点分别控制,以MSP430F149控制器与CC2530开发板为基础,增强信号强度,实现智能阀位实时、远程监测与控制;其次对系统信号采样、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流程优化设计,完成系统的软件规划;最后系统以动态规划算法为基础,在ZigBee无线传感网中设计一种基于最小时延的低功耗路由算法,达到优化网络层路由协议目的。最终实现系统供暖温度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与上传等远程控制功能,达到了节能减排,减少热量损耗的目的。

    2019年04期 v.39;No.168 693-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2 ]
  • 视频监控领域深度特征编码的行人检测算法

    罗南超;郑伯川;

    由于高清视频监控领域现有行人检测算法在复杂背景下检测准确率不高且检测实时性不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深度特征行人检测算法,该算法利用聚合通道特征模型对监控高清图像进行预处理,筛选出具有显著特性的疑似目标,大大降低目标检测的数量;然后对获取的疑似目标区域进行尺度校正与特征提取,并输入到深度模型中进行深度特征编码,提高特征的表征能力;最后输入到LSSVM分类模型,得到最终的行人检测结果。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所提行人检测算法在保证检测准确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

    2019年04期 v.39;No.168 701-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 ]
  • BaZr0.2Ti0.8O3掺杂对K0.5Na0.5NbO3无铅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田爱芬;王茜茜;惠璇;孟庆辉;张新荣;

    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锆钛酸钡BaZr_(0.2)Ti_(0.8)O_3(BZT)掺杂的铌酸钾钠K_(0.5)Na_(0.5)NbO_3(KNN)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不同BZT掺杂量和烧结温度对KNN陶瓷微观结构、形貌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看出,全部样品均呈现出主晶相正交钙钛矿结构,但随着BZT掺杂量的增加,样品中的第二相的含量逐渐增多;从样品的形貌分析中可以看出,掺杂BZT的样品晶粒明显较大,且晶界清晰,其样品的平均晶粒尺寸随着BZT掺杂量的增加和烧结温度的升高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掺杂量和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的综合性能,在1 150℃下烧结的BZT掺杂量为5%的陶瓷具有较好的形貌和优良的综合电学性能,即具有较为均匀的晶粒大小、清晰的晶界,最大的相对介电常数和较小的介电损耗,最大的压电系数。

    2019年04期 v.39;No.168 708-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23 ]
  • 信息熵多属性约简的煤粉尘图像特性机理

    王征;汪梅;

    为研究无明确特征模式的煤尘颗粒图像特性,以某煤矿煤样为研究对象,按国标标准运用粉尘采样器对粉尘溢散源处颗粒物进行多点采样。采用多决策属性约简模糊粗糙集3个阶段即提出隶属度模型、实现属性约简、确定最大信息熵阈值分割对颗粒形态特征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粉尘图像各像素点对应的模糊类别隶属度模型,利用多分段函数确定隶属度;分析煤粉尘图像灰度特征并将其作为条件属性,确定条件属性的模糊依赖度,获取最优值并提取模糊属性约简,进行目标及背景区域的模糊下近似和模糊上近似划分;最后建立煤粉尘颗粒的信息熵模型,存储信息熵并实现对分割阈值的提取。结果表明:依据模糊属性约简的互异重要度可实现多属性约简;并确定煤粉尘图像模块区域的最大信息熵分割阈值。所建立模型可删除冗余属性,选择出对分类更为重要的属性,并通过属性约简完成特征选择分类。

    2019年04期 v.39;No.168 713-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 分子筛的研究现状及新兴趋势的可视化

    周君立;吴春笃;戴竞;阿琼;孟庆曦;解清杰;

    应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及其辅助工具VOSviewer对分子筛领域的27519篇SCI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中的SCI-E,SSCI,CPCI-S数据源,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研究了全球范围内相应文献的时空分布。基于文献计量和统计分析,生成了相应的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及参考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并得出分子筛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新兴趋势。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近9 a来的研究热度逐年攀升,高产期刊和高被引期刊均为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中美2国是开展分子筛研究的主要国家,分子筛领域的高产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同时,还总结了分子筛领域的主要研究团队和高影响力学者。通过对近10 a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和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结果发现:纳米微孔沸石的催化机理与应用和分子筛对气体吸附分离性能的分析是当今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子筛金属骨架的改性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和分子筛在生物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是目前国际研究的新兴趋势。

    2019年04期 v.39;No.168 720-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8 ]
  • 大跨矿山法隧道长距离下穿高压燃气管技术

    李海龙;

    地铁隧道穿越重大地下管线已成为地铁工程中重要的技术问题,依托于青岛地铁8号线河套停车场出入线区间长距离穿越DN630高压燃气管的案例,由于场线隧道断面大、埋深浅,所处地层节理裂隙密集发育、稳定性差,普通施工方法必然会造成较大的燃气管沉降;同时高压燃气管对爆破振动较为敏感,如何控制爆破振速是设计难点。文中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大型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NX,对大跨隧道穿越燃气管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对现有燃气管线进行监测,获得沉降及爆破振速变化曲线。经综合分析与对比后,结果表明:管线沉降限值8 mm及爆破振速限值0.5 cm/s可保证高压燃气管的安全;采用无工作室大管棚技术并辅助其他工法优化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管线沉降;采用减振孔减振技术,同时洞内尝试大直径中空孔直眼掏槽、导洞法、周边眼加密等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爆破振速。研究成果对指导类似矿山法隧道穿越重大管线及重要建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04期 v.39;No.168 728-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主编: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8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题名、并列题名、主办单位、创刊时间、出版周期、学科分类号、ISSN号、CN号

    2019年04期 v.39;No.168 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