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龙凤煤矿无烟煤自燃特性及动力学参数

    邓军;周廷斌;游先中;张家祥;骆红灿;康付如;

    为研究贵州龙凤煤矿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首先采用同步热分析(TG-DSC)试验装置,测试该矿无烟煤在不同升温速率和氧气浓度条件下特征温度和放热量的变化规律,然后使用Coats-Redfern积分公式定量分析活化能。结果表明:相同氧气浓度条件下,煤样特征温度点均随升温速率增大呈升高趋势;相同升温速率的煤样其特征温度点T_2随氧气浓度的增大出现波动性变化,T_3先增加后降低,而T_1、T_4、T_5和T_6则逐渐降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煤样放热峰值、峰值温度及放热量逐渐增加;煤样初始放热温度和峰值温度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放热峰值和放热量则先增加后降低,并在15%氧气浓度时达到最大;煤样受热分解/燃烧阶段的最概然机理函数符合n=4的A-E方程,在21%氧气浓度、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活化能分别为141.18,129.84,118.03,102.05,84.38 kJ/mol,随升温速率升高而降低,而在10 K/min升温速率、不同氧气浓度下的活化能分别为85.24,97.79,114.51,125.18,129.84 kJ/mol,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增大。试验结果为该矿的煤自燃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3期 v.44;No.197 409-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178 ]
  • 短横轴截割机器人直墙拱形巷道自动成形控制方法

    马宏伟;王赛赛;王川伟;薛力猛;张恒;孙思雅;

    针对掘进机在直墙拱形巷道掘进过程中存在定位难、截割效率低、成形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一种短横轴截割机器人及其自动成形控制方法。首先设计了串联式短横轴截割机器人结构,构建了短横轴截割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建立了截割臂升降油缸、滑移油缸及回转油缸伸缩量与截割头末端位姿的数学关系,提出了短横轴截割机器人直墙拱形巷道自动成形控制方法;其次研究分析了短横轴截割机器人截割头包络空间与直墙半圆拱形巷道空间耦合关系,确定了截割过程中截割轨迹关键点位置,提出了基于截割轨迹关键点的“弓”型截割轨迹规划方法;然后根据建立的短横轴截割机器人运动学模型,求解截割头在跟踪截割轨迹的过程中运动控制量和截割、修帮、扫底3个任务各个关节控制时序;最后以模糊PID为例,建立了短横轴截割机器人自动成形控制方法,利用Adams软件对短横轴截割机器人进行截割运动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弓”型截割轨迹规划方法能够完成直墙拱形巷道的截割轨迹规划,控制截割头对截割轨道进行跟踪控制,实现了直墙拱形巷道断面的自动成形截割,截割成形的巷道最大欠挖量为48 mm,最大超挖量为21 mm,满足煤矿巷道成形质量要求。研究得出短横轴截割机器人可在沿巷道中线不左右移机的情况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直墙拱形巷道断面自动成形截割任务。

    2024年03期 v.44;No.197 418-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71 ]
  • 基于扎根理论的矿工心理负荷影响因素研究

    田水承;刘延峰;张倩;

    为探究矿工产生心理负荷的影响因素,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将现场访谈与文献调研相结合,通过主轴译码得到15个主范畴,选择译码提取出4个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 27.0对提取出的核心范畴在每份资料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核心范畴的提炼效果,进而构建出矿工心理负荷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表明:矿工的心理负荷受作业人员素质、设备设施状况、作业环境状况、企业管理因素影响,4个核心范畴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企业管理因素对矿工心理负荷影响最大,作业人员自身素质次之;企业管理因素是矿工心理负荷产生和影响的根本原因,作业环境和设备设施状况会直接影响矿工的心理负荷,矿工自身素质的高低会通过影响其行为和态度间接影响其心理负荷。依据该模型提出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关注矿工身心状态等措施,有助于矿工心理负荷维持在良好的水平,减少煤矿人因事故发生的同时也提高了矿工的绩效水平,为煤矿企业矿工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2024年03期 v.44;No.197 430-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183 ]
  • 高海拔地区建筑项目应急能力建设路径

    成连华;李梓凡;郭慧敏;曹东强;

    为探究高海拔地区建筑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路径,以PPRR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作业人员生理反应、高原型应急救援装备选型及配备、物资供应链选择的高海拔地区建筑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情景理论与SOM网络构建高海拔地区建筑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路径网络并进行分析,最后采用交叉影响矩阵对高海拔地区建筑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路径进行推演。结果表明:在单指标影响作用中,高原型应急救援设施及设备配备情况对效果事件的影响程度(0.029 0)高于其他事件;当选用组合措施,影响作用远大于单指标影响作用,且可以得到不同组合对于效果事件的影响作用,如选用组合一的影响作用(0.96)大于选用组合二的影响作用(0.9)。运用情景构建及推演能够更好处理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路径选择问题,推演结果能够得到提高其应急能力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对应急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44;No.197 438-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1 ]
  • G1-CRITIC组合赋权云模型下的储能电站火灾风险评价

    刘纪坤;袁雪颖;梁栋;王翠霞;

    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火灾事故频繁发生且损失严重,对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火灾风险开展研究可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首先根据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构建锂电池特性、消防设施、安全管理和人员因素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序关系分析(G1)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采用CRITIC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 CRITIC)确定客观权重,基于拉格朗日乘法优化后的最小信息熵原理确定组合权重,并结合云模型理论建立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火灾风险评价模型。以某磷酸铁锂储能电站为例开展火灾风险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储能电站火灾风险综合云特征值为(71.310 4,1.214 2,0.256 8),火灾风险等级处于“中风险”,在运行环境和防火设计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并亟需改进。评价结果与实际火灾风险等级相符,实例证明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火灾风险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储能电站火灾风险情况,为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火灾预防与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44;No.197 447-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454 ]
  • 气化灰渣凝胶泡沫特性及防灭火性能

    张铎;刘学学;刘俊栋;赵得福;孔祥俊;

    为研究气化灰渣凝胶泡沫对煤的阻化作用,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凝胶剂对气化灰渣凝胶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宏观比较了3种不同类型凝胶泡沫的形貌特征与煤表面覆盖的成膜效果,通过测量材料在不同水灰比下的流变特性,分析气化灰渣颗粒对凝胶泡沫的黏度、剪切应力和屈服应力的影响,最后利用程序升温试验和热重试验研究了气化灰渣凝胶泡沫的防灭火性能。结果表明:适当的凝胶剂浓度有利于维持泡沫稳定存在,当添加胶凝剂浓度为0.6%时,凝胶泡沫的显微形貌和基本参数最佳;气化灰渣凝胶泡沫覆盖在煤表面的成膜效果最好,经过7 d后在煤表面仍可形成完整的保护膜;随着水灰比的降低,凝胶泡沫的剪切应力和黏度逐渐增加,水灰比为2∶1时泡沫更不易流动;经气化灰渣凝胶泡沫处理后煤样的临界温度T_1提升至72℃,干裂温度T_2提高了30℃,有效抑制煤氧化进程,且100℃时泡沫的阻化率达到了63.6%。这种新型泡沫防灭火技术为煤自燃防治提供了新的可能,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03期 v.44;No.197 45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69 ]
  • 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传热规律

    马亮;邓广哲;王守印;蔚斐;高亮;袁超;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CO_2高效地质封存和高能利用途径,是CO_2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CO_2多相态变化特性以及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安全环保及成本优势,提出一种新型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并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以5℃条件下CO_2为对象,设计水作为载热流体的换热方案,研究了螺旋换热器在不同水温作用下对CO_2的温度、压力及其热应力耦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流体温度的增加,CO_2的升温速率与水温成正比,CO_2输出温度与水热流体温度呈正相关变化;与CO_2传热效率相比,受CO_2相变吸热影响导致水热流体传热效率较慢,水热流体传热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初始水温升高,CO_2相变速度明显增加,流量对CO_2相变吸热影响较大,水热流体的体积流量与CO_2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受CO_2升温吸热影响,水热流体的耗散温度与CO_2吸热温度成正比;当管径和入口压力恒定情况下,100℃的水热流体与CO_2进行换热可以较好地满足CO_2相变吸热的要求。试验验证了水热流体螺旋管换热器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研究为超临界CO_2螺旋式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2024年03期 v.44;No.197 46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0 ]
  • 基于FLAC~(3D)-COMSOL序贯耦合的钻割煤体三维卸压瓦斯流场数值分析

    张浩;郭军伟;王穗芳;范楠;杨淑晴;常家美;雷倩茹;

    水力割缝技术通过高压水射流在煤层中构建人工裂隙,可实现低渗煤层的区域性卸荷增透和瓦斯高效抽采。然而,经典的COMSOL软件难以对钻割煤体的三维卸压瓦斯流场进行解算,严重制约了水力割缝技术的工程应用。鉴于此,采用FLAC~(3D)-COMSOL序贯耦合的数值解算方法,以中厚煤层钻割卸荷增透为例,对不同割缝半径、割缝厚度、埋深和割缝方式下钻割煤体的三维卸压瓦斯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水力割缝过程中,钻割煤体发生了卸荷损伤,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圆台形塑性损伤区,煤体渗透率可大幅提高2~3个数量级;随着割缝半径和割缝厚度的增加,煤体的增透范围和瓦斯抽采半径逐渐增大,但在相同出煤量情况下增加割缝半径更有利于中厚煤层的卸荷增透和瓦斯抽采;深部高地应力环境导致煤层初始渗透率下降,但也可提高钻割煤体的增透范围和增透幅度,因此钻孔早期瓦斯抽采效果好,后期抽采效果差,在抽采过程中应尽量增加钻孔密度,缩短抽采周期;割缝方式对中厚煤层的整体卸压瓦斯抽采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单缝钻孔平行布置情况下煤层卸压瓦斯抽采效果最好,单缝交错布置情况下次之,而双缝间隔布置情况下最差。

    2024年03期 v.44;No.197 47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11 ]
  • 彬长大佛寺矿井涌水量时序预测

    侯恩科;徐林啸;荣统瑞;

    为提高矿井涌水量预测精度,解决矿井涌水量预测无法及时响应动态变化的问题,构建一种基于模态分解和深度学习的矿井涌水量多因素时间序列组合预测模型。使用变分模态分解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主控因素,通过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和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对高、低频模态分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比不同时序预测模型,变分模态分解可以有效捕捉时序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提供了更加准确的长期时序数据预测能力;经过鲸鱼优化、贝叶斯优化算法对不同频率模态分量的处理,有效降低了高频部分的无序性、复杂性并优化了较为线性、缓慢的低频部分;验证了矿井涌水量时序预测中的变分模态深度学习组合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预测精度满足生产需求。该理论丰富了矿井涌水量时序预测方法,对煤矿水害预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024年03期 v.44;No.197 490-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68 ]
  • 后峡盆地复杂构造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

    涂志民;闻星宇;李鹏;吴鹏;蒲仁海;闫肃杰;李慧琼;

    新疆后峡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厚20~80 m,经历了强烈构造改造,浅于1 000 m的不同井煤层气含量和产能变化大。为解决煤层气控藏因素问题,开展二维地震构造解释和演化研究,应用叠前地震波阻抗反演预测含气量,分析构造对煤层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燕山和喜山两期冲断造山构造运动使气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中低阶煤先深后浅演化和压力降低导致煤层吸附气含气饱和度普遍偏低,但由于煤储层对游离气的密闭条件不同,导致含气量变化较大,且含气量与单井产能呈明显的正相关;煤层气成因和包含游离气和吸附气的含气量随构造单元、埋深和地层产状等变化而变化;含气量介于7~13 m~3/t区域以保存好的热成因气-混合气为主,主要分布在埋深900~2 500 m凹陷;含气量小于4 m~3/t地区分布在盆地边缘斜坡和凸起构造上,以次生生物气为主;含气量介于4~7 m~3/t区域分布在以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在倾角3°~7°的缓坡含气量高,倾角20°~30°的陡坡或大断距断裂带含气量低。复杂构造对煤层气富集起决定性控制作用并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4年03期 v.44;No.197 50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0 ]
  •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特征

    马海勇;王为林;沈志成;闫占冬;刘海洋;

    为了研究南梁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利用钻井岩芯、轻重矿物和测井解释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特征与沉积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6以K2、K3、K4这3套泥岩作为标志层,根据测井分析方法将延长组长6划分为3个小层;依据轻、重矿物数据资料分析,明确了南梁地区延长组长6发育有东北、西南2个物源,主要受东北物源的控制,东北部母源来自于大青山、阴山一带的太古界高级变质岩和火山岩;南梁地区延长组长6主要以陆源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不同的沉积相的类型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形状,长6期发育的砂体自北东向西南方向呈现出条带状展布;延长组在长6期湖盆面积逐渐减小盆地边缘的三角洲沉积范围向湖盆中心收缩。长6期自北东向西南发育了三角洲前缘亚相、深湖亚相、浅湖亚相,由于三角洲前缘斜坡地带沉积物发生了滑塌,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浊流沉积。

    2024年03期 v.44;No.197 512-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91 ]
  • 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序列

    陈玉宝;叶政钦;杨海龙;张创;周雪;铁连军;

    为研究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以及成岩演化序列,在岩芯、测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压汞、恒速压汞等间接测定技术与核磁共振、微米CT等直接观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填隙物内溶孔及微裂隙,其中常见粒内溶孔,长石溶孔多伴随粒内溶孔发育,填隙物溶孔为少量浊沸石溶蚀形成的孔隙,微裂缝溶孔发育较少;普通压汞确定了志丹甘泉地区储层排驱压力、中值压力的最小值,计算了进汞饱和度值以及退汞效率;恒速压汞试验总结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喉道分布特征,认为喉道是决定渗流率的主要因素;核磁共振T2谱的弛豫时间与储层的孔隙度呈正相关;微米CT技术构建了储层的孔隙网络模型,认为储层孔隙连通性较差。研究结果对志丹-甘泉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序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3期 v.44;No.197 52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86 ]
  • 不同形状石英砂三轴剪切失稳研究

    刘鑫;徐新钰;黄良;钟源;

    为探究砂土形状对剪切失稳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显微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对相同粒径和级配、不同形状的石英砂进行了颗粒形状分析;然后在应力控制条件下进行了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建立了基于应变速率增量(ΔSR)的石英砂失稳判据;最后通过PFC~(2D)模拟了不同形状颗粒柱的坍塌试验并对失稳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ΔSR可作为一种新手段判别砂土是否发生失稳;形状规则砂样会出现“假失稳点”,且峰值点也是失稳点,而形状不规则砂样的峰值点滞后于失稳点;在应力控制条件下,形状规则砂样的应力路径呈“锯齿状”发展、超静孔隙水压力和轴向应变呈“阶梯式”发展,而形状不规则砂样的试验曲线未出现突变;不同形状砂样在失稳时表现出的差异与颗粒间的能量转换机制以及接触运动形式有关。研究成果可为边坡的稳定分析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44;No.197 532-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7 ]
  • 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声发射特性与损伤本构模型

    关虓;余洁;邱继生;高洁;

    为研究不同水泥取代率、不同水胶比下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时的力学性能,及推广应用矸石基混凝土这一绿色建筑材料,通过轴心受压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研究了轴心受压时不同煤矸石粉掺量、不同水胶比下矸石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声发射振铃计数和声发射累积能量随煤矸石粉掺量和水胶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时的本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普通混凝土,矸石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其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增加;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煤矸石粉掺量为20%时峰值应力达到最大值;声发射振铃计数可以有效描述矸石基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随着煤矸石粉取代率的增大,振铃计数先减少后增加。考虑煤矸石粉和水胶比对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时的影响,提出了具有较高精度的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本构关系,这为矸石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也对推广应用的结构计算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4年03期 v.44;No.197 543-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8 ]
  • 静压桩残余应力对极限承载力影响

    高志刚;黑榆浩;贾海梁;侯丕吉;兰哲;

    为研究静压桩回弹特性,明确静压桩残余应力性状,使静压桩承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挥,通过静压桩沉桩及静载荷试验,结合有限元模拟方法,对不同沉桩速率和卸荷速率作用下静压桩的回弹特性进行分析,总结桩端残余应力对静压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卸荷过程中桩体回弹量占桩体总沉降量的80%,卸荷完成桩体回弹位移逐渐稳定;沉桩结束后,桩周土体应力最大达到被动土压力的4.5倍,卸荷后浅部土体桩周侧压应力消散程度大于深部土体;桩端土体应力消耗越多,桩端残余应力越小,卸荷后桩端土体回弹量越多;沉桩速率和卸荷速率增加都会导致桩端残余应力减小,从而桩端土体能够提供的承载力降低,致使桩体承载力降低。研究认为静压桩残余应力是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卸荷速率对静压桩残余应力的影响最为明显。

    2024年03期 v.44;No.197 553-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3 ]
  • 深部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煤柱优化及巷道支护

    彭林军;吴家遥;何满潮;宫凯旋;陈东旭;徐顺钰;

    为研究深部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巷道矿压控制问题,以国能宁煤集团枣泉煤矿2~(-2)特厚煤层130203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道为背景,基于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内、外应力场动态结构力学模型,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针对不同尺寸煤柱煤体应力对比分析,将原留设15 m护巷煤柱缩小至5 m进行了煤柱优化。结果表明:在稳定的内应力场掘巷有利于巷道的稳定性,避免了顶板事故及冲击地压相关灾害的发生,现场5 m小煤柱护巷工程应用中,130203回风巷道小煤柱侧变形量为1 050 mm,实体煤帮变形量为400 mm,两帮呈现不对称性变形,底板局部底鼓量为1 400 mm;深部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沿空掘巷采用5 m小煤柱护巷方案设计正确,极大改善了巷道围岩的应力环境,整体设计满足生产要求,现场应用良好。130203工作面小煤柱沿空掘巷技术成功应用,为矿井开采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024年03期 v.44;No.197 563-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57 ]
  • 典型峡谷Ⅴ型地貌下桥址区风特性

    张玥;刘子琦;石慧慧;

    为得到山区峡谷典型Ⅴ型地形下的桥梁抗风设计的关键风特性参数,通过“数值风洞试验”建立模型,以实桥为工程背景构建三维地形网格,基于3种典型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对桥位的风场特性进行分析,选取最优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对该地形桥位处的风场特性进行分析;围绕两个影响桥址区风特性的地形参数(山体高度和夹角),阐明Ⅴ型峡谷地形下风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与现行规范进行对比,推算桥面设计基准风速。结果表明:该Ⅴ型峡谷地形的最佳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分别为RNGk-ε和20 m;随着山体高度及山体夹角两参数的变化,风速增加幅度分别为2.37%~12.56%和1.24%~6.98%;山体高度及山体夹角两变参数下,梯度风高度分别为700 m和800 m左右;实际湍流强度大于规范中四类地表规范值,在离地高度40 m范围内,湍流强度更接近于D类地表。实际Ⅴ型峡谷桥址区不能简单按规范归为C类或D类地形,在设计风参数计算时应综合考虑规范和经验公式,还可借助模拟手段来提高其准确性。

    2024年03期 v.44;No.197 575-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8 ]
  • 基于PDR算法与伪平面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研究

    李飞;潘红光;魏绪强;陈海舰;郭齐;白俊明;

    为了降低行人航位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 PDR)算法在进行井下人员定位时产生的累积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PDR算法与伪平面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首先,采用惯性导航传感器获取井下人员的步态信息,通过线性步长估计模型和四元数法实现步长估计和方向估计,利用PDR算法推算人员的位置;其次,使用井下人员活动区域以及预设的标记点构建伪平面,并将井下人员位置映射到伪平面坐标上,为降低PDR算法的累积误差做准备;最后,采用SVM进行井下人员活动检测,通过转弯活动判断其是否处于特殊标记点,将PDR解算的位置与伪平面内已知转弯位置标记点进行相关性分析,完成伪平面信息与工人位置的匹配,校准并更新PDR位置,降低累积误差。结果表明:井下工人在完成单个转弯活动过程中,传统PDR算法解算位置平均误差为0.98 m,而进行伪平面修正后平均误差降低到0.31 m;在完成区域性多活动过程中,采用伪平面技术修正后的PDR平均定位误差从1.08 m降低到0.38 m。因此,所提出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有效提高了PDR算法的定位精度。

    2024年03期 v.44;No.197 587-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4 ]
  • 基于LIBS光谱实现燃煤企业碳排放量高精度快速预测

    王猛;刘树林;刘晓东;孙浩瀚;张颖;李安;刘瑞斌;

    准确预测煤炭的碳排放数据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在煤炭入炉前完成碳排放量数据和煤质指标的精确、快速预测,将转变目前“先排放,后检测”的碳排放数据计算方式,对落实“双碳”战略意义重大。以煤炭碳含量和煤质指标的精准预评估为研究目标,通过自行搭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系统和LIBS光谱统计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PCA-PLS)结合小样本算法对训练集进行回归训练,建立了一种煤炭的碳排放预测模型,并通过在新疆A电厂和山东B电厂中的实际应用,证明了LIBS系统在煤质指标分析中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绝对误差最大为0.025 6 t,表现出较好的碳排放预测能力。所提方法可以用于燃煤企业碳排放量的精准预测,为实现煤炭碳排放和煤质指标的预评估提供了一种较为高效的技术解决路径。

    2024年03期 v.44;No.197 597-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5 ]
  • 基于ISSA-LSTM模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预测

    闫晓霞;刘娴;

    为了更精准地预测未来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及成效,选用ISSA-LSTM组合预测模型对中国2023—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电力需求进行预测。首先,利用Circle混沌映射改进麻雀搜索算法(SSA)以提高搜索能力以及种群多样性;然后引入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以有效捕捉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随机波动性和时序性;最后,通过ISSA-LSTM模型预测长期可再生能源的电力需求,验证测试集数据,并与其他传统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SSA-LSTM模型预测结果能够满足对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预测的精度要求;在未来2023—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稳定,波动幅度不大,可达到全国用电量的1/3;利用Circle混沌映射改进策略能有效提升SSA寻优能力。与PSO算法相比,SSA算法寻找LSTM超参数最优解的能力更优,ISSA-LSTM模型预测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精度更高。

    2024年03期 v.44;No.197 604-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92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科技大学主办,以矿业类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国内外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为繁荣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土木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矿业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三秦卓越科技期刊、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T2级期刊、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T2级期刊、中信所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先后被国内外10余种数据库收录,20多次被国家或陕西省主管部门(或学会)奖励。1.构成论文的基本要素:题目、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要有二级单位,如××大学××学院)、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规范的专业名词或词组)、中图分类号(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最新版本中查取)、投稿日期、基金项目、通信作者(第一作者)简介、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及题目至关键词的英文对照。

    2024年03期 v.44;No.197 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2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