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近日,《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简称CSAD)数据库核心库收录。CSAD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支持、科技导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技类检索刊物,致力于将我国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全面、快速地向科技工作者交流、传播。CSAD遴选了我国500余种高
2015年02期 v.35;No.142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陈建强;来兴平;崔峰;雷兆源;王宁波;漆涛;曹建涛;单鹏飞;
水压致裂(hydraulic fracturing,HF)与预爆破(pre-split-blasting,PSB)是有效致裂坚硬煤岩体和促进安全开采的技术手段。其存在压裂效果差、润湿周期长、致裂方向、大小与范围有限和易诱发灾害等。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破碎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型实验和现场应用等方法,揭示弱碱性石灰水耦合致裂与破碎机制。基于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观测与裂隙光学捕获(Crack Activity Optical Acquiisitions,CAOA)技术方法,揭示了煤岩体裂隙萌生扩展与转异规律。对比分析表明,在煤岩体体积膨胀中产生明显侧向压力,显著促进煤岩体裂隙扩展演化,裂隙扩展速度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应用实践表明,顶煤破碎度、冒放性和回采率显著提高,开采环境明显改善,这对急倾斜煤层安全高效开采与环境安全具有科学与工程应用价值。
2015年02期 v.35;No.142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 ] - 柴敬;王帅;袁强;姜德君;李毅;
为定量化研究采场上覆岩层离层规律,采用相似材料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模拟煤矿回采过程,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构建相似材料物理模型实验的覆岩移动的监测方法和系统。实验制作了一个3 m×1.19 m×0.2 m的相似材料平面模型,几何相似比为1∶200,同时在模型内埋设9个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和1个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用以研究模型开挖过程中覆岩运移状态与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结果的对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量与岩层运移状态密切相关。传感器所在岩层层位发生离层时,传感器受拉应力作用使其应变量发生跃升,而后由于离层不再扩展而保持平稳,直至离层破断垮落。通过光纤光栅检测方法可以定量化描述传感器所处岩层离层变化量的大小。
2015年02期 v.35;No.142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 马砺;王伟峰;邓军;刘洁;王振平;
液态CO2具有惰化降氧、汽化降温、抑爆及扩散范围大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采空区火源位置模糊、灭火危险大等难题。液态CO2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易形成干冰或流速过快极易发生堵塞、爆震现象,制约了在采空区自燃火灾防治中的应用。在分析采空区煤自然发火特点及CO2物性基础上,确定了液态CO2通过管路直接输送到采空区的防灭火工艺流程。通过建立CO2气-液两相管道输送热力学模型,利用Aspen HYSYS V7.3软件模拟计算CO2在管道输送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的管道输送距离与温度、压力、流量、内径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确定了CO2气-液两相管道安全输送参数及现场应用工艺。在压力为2 200 k Pa,温度为-28℃,摩尔流量为75 kmole/h的条件下,管道输送内径为25.4 mm时,对应的安全输送距离不大于500 m;在内径为101.6 mm时,管道输送的安全距离不大于50 000 m.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的输送工艺参数能够满足液态CO2防灭火系统管路直接输送过程的安全。
2015年02期 v.35;No.142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 魏引尚;郑活勃;王宁;
为研究采空区煤自燃对工作面及整个矿井安全生产的危害及影响,减小矿井发生自燃火灾的可能性,提高安全生产效率,采用沿综放工作面两端头向采空区布置测点的方法,进行采空区温度以及气体组分浓度变化分析,得到了大水头煤矿东108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温度和特征气体参数的变化曲线;利用Matlab软件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对所观测到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通过高阶函数驻点特性分析、以及实际参数曲线所反映的采空区煤炭自燃"三带"规律,分析得出了采空区自燃的散热带和氧化带的临界点在采空区深度大约55 m处,氧化带和窒息带临界点在大约92 m处,采空区氧化带内最剧烈氧化点出现在深度约为68 m处,这些研究成果为指导大水头煤矿防灭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15年02期 v.35;No.142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 樊永山;张胜云;
近距离煤层群在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中占较大比重,为确定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下煤层开切眼的合理位置,基于木瓜矿10-110首采工作面的实际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软件UDEC对该矿10煤开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10煤覆岩运移形态,得到了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下煤层开切眼的合理位置,结果表明:上部煤层开采后在距切眼5 m的采空区边缘出现应力集中峰值,距切眼15 m位置应力最低,宜将下煤层切眼布置在此区域;下煤层开采至上煤层切眼与停采线位置时压力较大,应采取特别支护措施。该研究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煤层切眼附近安全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5年02期 v.35;No.142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 董康乾;徐经苍;邓世龙;贾海龙;许满贵;
针对开采石炭二叠纪煤层董家河煤矿22518综采工作面,随着采区延伸出现瓦斯异常的实际情况,设计在巷道掘进期间采用超前钻孔瓦斯排放、本煤层顺层钻孔瓦斯抽采、高位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采空区埋管抽采等综合防治措施。结果表明:该套防治措施使该区域煤层瓦斯含量从4~8 m3/t降为2.346~3.654 m3/t;掘进巷道内瓦斯浓度稳定在0.1%~0.3%之间;回采期间上隅角瓦斯浓度稳定在为0.28%~0.46%之间;回风巷瓦斯浓度稳定在0.10%~0.21%,且再未出现瓦斯超限事故,效果显著,保证了该煤层巷道的安全掘进与安全回采。
2015年02期 v.35;No.142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 高晓旭;张旭;董丁稳;李鑫杰;聂尧;
为研究有效的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信息表述方法以提高现场安全评价的可操作性,促进煤矿隐患风险预控与管理,针对煤矿危险源信息庞杂多变且难于辨识与控制的问题,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式和因素空间理论,建立煤矿危险源三维多粒度结构和危险源因素空间,并运用有限覆盖思想构建煤矿危险源多层递阶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煤矿危险源辨识信息建立动态安全评价体系及指标量化的方法;运用熵权法动态确定指标权值,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描述评价指标量化值对于设定评价目标的接近程度,确定评价等级。结果表明:煤矿危险源多层递阶结构的建立将煤矿生产系统危险因素按不同维度归类表述,方便从不同角度提取生产系统安全要素并量化其安全状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的应用可充分利用现场安全信息,反应生产系统安全状况,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2015年02期 v.35;No.142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4 ] - 李新华;王洪民;蓝航;
针对神新公司冲击地压发生现状,提出了分阶段、分区域进行冲击地压综合防治的思路。基于不同冲击地压监测设备的特点,建立了冲击地压层次化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有效识别了冲击地压危险源;通过采前冲击地压危险性预评价和开采中冲击地压危险动态评价划分出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冲击地压危险源和危险区域制定了卸压解危处理方案,并采用综合方法对解危效果进行检验。实践表明,神新公司对冲击地压进行了有效防治,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5年02期 v.35;No.142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 - 李春杰;刘银先;高红彬;许跃强;乔卿付;侯志强;
新登矿区属于典型的豫西"三软"煤层,31061工作面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采高大,围岩扰动范围大,矿山压力显现与普通综采区别明显。为了掌握在上述条件下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避开动压沿空留巷方案的可行性,对31061工作面采场的覆岩运动及应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后方的30 m内应力处于原岩应力范围内,后方30 m到70 m之间的巷道应力迅速增加,工作面后方70 m左右是覆岩垮落和应力分布稳定的区域。研究的结果对类似"三软"煤层采用避开动压沿空留巷的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2015年02期 v.35;No.142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1 ] - 卫建军;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效应是影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受力的重要因素。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研究是进行混凝土桥梁设计的前提。通过对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变形和内力的影响规律。以某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为工程依托,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将连续箱梁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混凝土加载龄期以及运营时间对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认为:混凝土收缩和徐变所引起的连续梁的竖向位移及截面弯矩均随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加载龄期的延长,混凝土收缩作用引起的连续梁竖向位移与截面弯矩总体呈增长趋势,而混凝土徐变作用引起的连续梁竖向位移与截面弯矩变化较小;运营时间对混凝土收缩作用引起的梁体竖向位移影响显著,而对截面弯矩无影响,运营时间对混凝土徐变作用引起的梁体竖向位移与截面弯矩均影响较大。文中研究结果对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年02期 v.35;No.142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3 ] - 张振红;汪伶俐;朱静;
为研究区寻找优质储层,指导勘探开发部署提供指导。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中粘土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方法对主要粘土矿物类型进行了研究;结合沉积环境,深入分析了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同时探讨了粘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从而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中粘土矿物主要成份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蒙/伊混合层,且具有质点微小、比表面积大等特征。其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沉积与成岩两大作用控制。其中,绿泥石含量东北体系高于西北体系;在长石溶蚀作用影响下,高岭石含量西部高于东部;沉积水体影响下,伊利石含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绿泥石、高岭石对储层孔隙具有建设性影响,而伊利石主要破坏原始孔隙。粘土矿物组成及含量明显控制着储层平面上孔渗分布,使得相对高孔高渗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是下步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
2015年02期 v.35;No.142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 于珺;陈治军;李科社;刘护创;王小多;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长组剥蚀区石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较低,石油勘探一直未取得较大突破。为进一步研究延长组剥蚀区石油富集规律,以青平川油田关庄地区为例,通过沉积、储层、盖层的系统研究和对其构造、裂缝发育特征的探索,总结了该区延长组油藏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了其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青平川油田关庄地区延长组主要为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沉积微相控制下的优质储层发育对油藏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盖层发育对延长组油藏特别是长4+51油藏的保存至关重要,构造、微裂缝对油井高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年02期 v.35;No.142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张宪旭;
煤田深部地层由于岩浆岩侵入导致煤层下覆地层结构复杂,同时勘探区内地表存在村庄等障碍物,施工中无法使用规则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叠后和叠前时间偏移都无法确保成像的精度和正确性,导致煤田地质和地震解释工作者对井田整体构造以及岩浆侵入区构造认识不清,进而无法有效保障煤田正常的安全生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文中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质、测井和钻井等资料,按照叠后时间域、叠前时间域以及叠前深度域的速度迭代求取和建模步骤,精确求取地层速度,使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完成构造成像研究。最终结果使得深部构造和岩浆岩侵入区地层接触关系更加清晰,对于揭示煤田整体构造,特别是深部岩浆岩侵入区翼部陡倾地层的构造成像有了较大的提升。为煤田地质工作者对井田岩浆岩侵入区构造的正确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认为,在煤田复杂构造地区开展叠前深度偏移研究,对改善和提高岩浆岩侵入区的构造成像是一条有效途径。
2015年02期 v.35;No.142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 谢青;杨兴科;梁莉;
低电阻率油藏作为一种非常规油藏已被人们所认知,由于成因机制复杂,识别难度大,常被人们遗漏或错判。为了详细研究陕北志丹地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制,以长6储层为研究目的层位,采用实验分析、测井曲线重叠法、交会图等方法,建立相关的平、剖面图,并结合研究区试油试采成果,对长6储层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志丹油区低阻油层发育众多,资源潜力大,约占其总储量的40%,分布广泛,成因机制复杂,很难用常规方法进行识别;多数油层电阻率主要介于2~21Ω·m之间,甚至小于0.6Ω·m.最终得出沉积砂体控制作用、岩性细,束缚水饱和度高、粘土附加导电性和高放射性砂岩是长6低电阻率油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区域地质状况的差异,初步探索出了适合研究区的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标准,以便为以后研究低阻油藏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5年02期 v.35;No.142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 罗丹;钟高润;杜江民;陈兴官;夏光禄;
研究苏里格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砂体展布以及优势储集体,提高对其含气性的整体认识,提升水平井的实施效率。采用了岩性对比法、沉积旋回法、测井特征分析法、厚度类比以及高程对比等方法,对苏里格气田S区盒8段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对比。理清了盒8段砂体展布、叠置关系及连通性特征为盒82下段砂体最为发育,在平面上分布具有较好的连片性,盒81下、盒82上段、盒81上段砂体发育面积明显减小。砂体展布是影响水平井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储层物性次之。水平井实施优选区应为在空间上有一定展布规模,砂体连通性、物性均较好的区域。
2015年02期 v.35;No.142 22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 汤小燕;刘之的;高曦;
为了抑制非地层压力等噪声信号,有效地提取与产能评价密切相关的油藏压力信息,详细地探讨了电缆地层测试的流动方式及物理方程之后,基于小波分析基本原理,深入剖析了电缆地层测试压力信号的小波分析方法。利用小波分析高分辨率的特点,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法从不同尺度上提取了电缆地层测试压力的小波系数。结果表明,经小波变换处理后的电缆地层压力测试曲线能够有效地反映地层中的流体信息;不同尺度上提取的电缆地层压力的小波系数中,高频小波系数d1和d2包含的产能及渗透率等信息更强;采用小波变换后降低了干扰信号的影响,突出了油藏产能信号,进而提高了采样数据的可靠性。这也充分说明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油藏电缆测试压力信号处理后,油藏产能信息更为明晰,进而提高了油藏电缆地层测试压力有用信号的提取精度,且该法处理方式更为简单,为今后油藏电缆地层测试压力数据处理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2015年02期 v.35;No.142 229-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6 ] - 马青山;骆祖江;
为了准确预测矿井涌水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以鄂尔多斯巴彦淖井田为例,采用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的概化,建立了巴彦淖井田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拟模型,并结合矿井生产进度,以工作面月回采进度为单位,模拟预测了丰水期和平水期两种情况下,各工作面不同进度期地下水位分别疏降至2煤层底时的涌水量。结果表明:在前10个进度期内,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为1 328 m3·h-1,正常涌水量为1 134m3·h-1.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但能正确刻画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而且还能将矿井涌水量预测和矿井生产进度紧密结合起来,具有较高的精度。
2015年02期 v.35;No.142 236-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 梁耀东;李弯弯;贺拥军;
利用膨胀石墨电极在正电位区域残余电流低、基线平稳的特点,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左氧氟沙星在膨胀石墨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并建立了测定左氧氟沙星的新方法。在0.2 mol·L-1KH2PO4-Na2HPO4(p H=5.29)的缓冲溶液中,左氧氟沙星在+1.0 V(vs.SCE)处有一灵敏的不可逆氧化峰,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左氧氟沙星进行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峰电流与左氧氟沙星浓度在7.0×10-8~2.0×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0-8mol·L-1(s/n=3),对1.0×10-6mol·L-1左氧氟沙星平行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2%.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用于胶囊中左氧氟沙星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6%~105%之间。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在膨胀石墨电极表面发生了吸附控制的两电子、两质子不可逆氧化过程。
2015年02期 v.35;No.142 24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 李孝斌;李会荣;何昆;成连华;林海飞;
为推进甲烷爆炸感应期内探测与抑制技术的发展,利用小尺度气体爆炸实验装置进行了12个体积分数的甲烷爆炸实验,采用光谱比较法、谱线强度比较法和加权因子法等火焰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对实验得到的甲烷爆炸感应期内C2自由基及其特征光谱出现频率、相对强弱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甲烷爆炸感应期内存在C2自由基,并且Phillips近红外系统谱带、Mulliken’s系统谱带、Swan系统谱带、Fox-Herzberg系统谱带出现概率较高,被探测到的概率较大,适宜用作辨识甲烷爆炸信号。C2含量在甲烷体积分数9.5%附近时最大,在9.5%之前,随着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在达到9.5%之后,随着甲烷体积分数增加而减小。实验条件下C2各特征光谱中,Phillips近红外系统谱带、Swan系统谱带、Fox-Herzberg系统谱带分别在771,590,289 nm处特征光谱相对较强,这些光谱强度较强的谱线适于用作辨识自由基和瓦斯爆炸信号的依据。
2015年02期 v.35;No.142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 苗露;赵谦;闫红梅;
随着数字视频技术逐渐成为现代IT技术中的一类主要技术领域,场景视频监控技术在国防、能源、交通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目前数字监控系统工作时间长,且长时间记录无运动图像,存储的有效信息量少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用于无人值守监控体系的异常入侵检测模块,分析了三种常见的异常入侵检测算法,详细介绍了本系统采用背景差分法实现移动目标检测和联动报警功能。通过在S3C6410芯片集成的开发板上测试,支持与传统浏览器无缝对接,用户无需专门安装软件便可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控制该监控系统进行实时预览和查询报警信息。该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商场、家庭、银行等无人值守的多种场合,达到安全防范效果,对移动目标检测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应用模式。
2015年02期 v.35;No.142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 ] - 阎睿;李凯;
受风速随机变化的影响,风电输出功率具有波动性。为了平抑风电输出功率的波动,在配置电池储能系统的基础上,文中基于风电短期平均功率预测技术,以风电时间周期T的平均功率为对象,采用时间序列法进行预测,实时滚动预测未来每个时间周期T的平均功率,结合平抑度要求和电池荷电状态限制条件,控制并网功率在每个时间周期T都保持在平均功率附近的可接受范围内,分段平抑功率波动。其中,根据电网对风电功率波动的可接受程度,设置平抑度,为防止电池过充放电,对电池SOC进行限制。最后以某风电场的实际历史数据为例,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2015年02期 v.35;No.142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赵高长;高运芳;覃飞;王欣;周彬;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准确评估,有助于高校之间取长补短,提高高校资源利用,引进良性竞争机制,最终实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对陕西省十多所地方高校广泛调研,对采集数据归类、合并,并作归一化处理,结合PCA,FCM,DEA及BMK算法提出了一种地方高校绩效评估中的数学新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详细求解过程及算法流程,将该模型与传统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基于FCM的优化选择算法将算法复杂度从O(2n-1)降到了O(n3),引进PCA的DEA模型与DEA-WEI模型复杂度相当。文中将网络上大学某知名排行榜的部分数据和搜集到的一些地方高校发展数据融合,经过优化整理,得到了备选标杆集的指标数据,然后利用论文所给模型借助MATLAB数学软件包在保守标杆集及积极标杆集两种情况下对这些高校作出评估,结果表明,方法简单实用、结论客观有效。论文将数据挖掘等数学方法有机融入到标杆分析中,用于地方高校绩效评估,探索出一条利用标杆分析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思路,丰富了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015年02期 v.35;No.142 264-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8 ] - 许建礼;王强;杨忠民;田水承;
意在全面评估《技术与创新管理》论文出版状况,初步揭示期刊发展30年的内在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对《技术与创新管理》创刊三十年的所有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技术与创新管理》30年来共出版157期,刊载论文4 143篇;在刊发的论文中,管理类学科论文数最多917篇,占论文总数22.13%;对《技术与创新管理》刊发论文学科类别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科论文比例的上升、下降、U形趋势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随着刊物更名,学科栏目门类设置的增删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其产出的科研成果在《技术与创新管理》载文的学科类别及数量上得到明确体现。
2015年02期 v.35;No.142 27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3 ] -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以矿业类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国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矿
2015年02期 v.35;No.142 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