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 《技术与创新管理》入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

    <正>近日收到通知,期刊中心期刊《技术与创新管理》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简称CSAD)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科技导报社主办,共收录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近600种,主要展示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的精品文章,建立以评价办刊模式、网络传播能力、本专业学术影响力调查、编辑队伍办刊能力为评测内容的创新期刊评估指标。

    2017年05期 v.37;No.157 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2018年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

    <正>世界矿山通风大会(International Mine Ventilation Congress,IMVC)每4年召开一次,自1975年发起以来,先后在南非、美国、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成功举办了10届,是国际影响力最强、参会人数最多的矿山通风学术盛会之一。

    2017年05期 v.37;No.157 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西安科技大学2个项目获批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

    <正>2017年7月12日下午,陕西省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布会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举行,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基金立项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萍主持的《农村老年人家庭结构与代际支持的动态演进研究》课题获批年度项目立项

    2017年05期 v.37;No.157 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我校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量及经费创历史新高

    <正>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集中受理阶段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批46项基金项目,直接经费资助总额1849万元,获批项目数量和经费资助总额创历史新高。其中,安全学院李树刚教授主持的"深部开采采空区覆岩卸压瓦斯精准抽采基础研究"获重点项目资助,另获

    2017年05期 v.37;No.157 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煤矿采空区液态CO2灌注防灭火关键参数研究

    邓军;习红军;翟小伟;张嬿妮;

    液态CO_2用于防治煤矿采空区火灾,相比传统的注氮防灭火有诸多优势,是一种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采空区防灭火方法,为解决其在气化过程中易结冰及爆震,灌注量难于计算,气化吸热量较难确定这几个关键问题,对液态CO_2物性参数及其相变规律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液态CO_2气化过程中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是其三相点温度(-56.6℃)较高,压力快速降低时气化导致的大量吸热使其温度达到三相点从而结冰,故防结冰首要措施是布设旁路气化增压系统及气相均压连通系统,并保持压力在1.2 MPa以上;防灭火灌注量需要控制采空区氧浓度为3%~5%以下,并参照液氮灌注防灭火计算方法求出灌注量;液态CO_2气化潜热跟其压力(温度)关系密切且变化较大,在考虑其对采空区的降温效果时应严格以压力(温度)为基准计算它的气化吸热量。通过这些研究为液态CO_2采空区灌注防灭火这一新技术的可靠应用及量化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2017年05期 v.37;No.157 605-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3 ]
  • 圆形洞室应力状态及塑性区分析

    王子辉;周宏伟;王超圣;裴浩;何树生;

    为了研究圆形洞室开挖后洞壁围岩和工作面前方围岩的应力状态和塑性区范围,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埋深下的圆形洞室进行了FLAC3D模拟,揭示了开挖后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洞壁围岩而言,随着初始应力的增加,最大的切应力不是线性增加的,其增加的幅度在逐渐减小;而最大切应力与初始应力的比值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塑性区范围随埋深的增加在逐渐地扩大,但增加的幅度也在减小。对工作面前方围岩而言,切向应力和径向应力逐渐靠近初始应力的速度明显快于洞壁围岩,但其切向应力明显小于洞壁围岩的切向应力;随着埋深的增加,工作面前方最大切应力与初始应力的比值处于缓慢增加的过程;随着埋深的增加,工作面前方围岩的塑性区范围比洞壁围岩的大,进一步验证了工作面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

    2017年05期 v.37;No.157 610-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9 ]
  • 敞口端点火条件下甲烷-空气爆炸火焰传播实验

    王涛;文虎;罗振敏;任军莹;邓军;郭正超;程方明;

    为研究敞口端点火条件下的甲烷-空气爆炸火焰传播特性,采用GB/T12474-2008气体爆炸极限测定系统,结合高速摄影仪,以甲烷-空气预混气体为实验介质,在相同点火能量和点火位置条件下,研究了7%,9.5%,11%CH_4-Air爆炸火焰传播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半封闭实验管道敞口端点火条件下,CH_4-Air爆炸火焰传播呈现出显著的震荡特点,火焰锋面在正向-反向-正向的循环中不断向管内蔓延。自敞口端向实验管道封闭端传播的过程中,锋前未燃混合气体依次经历了被火焰锋面压缩-反向拉伸-再压缩的过程,使得预混CH_4-Air体系中CH_4的体积分数被稀释、减小,导致后期火焰封面传播速度减小。已燃区域内水蒸气在爆炸高温环境和带电离子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产生的H2和O2改变了气体组分并使其进一步发生氧化反应,导致不规则光斑持续地出现-消失。

    2017年05期 v.37;No.157 617-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9 ]
  • 瓦斯抽采钻孔封孔质量检测技术与应用

    张天军;宋爽;李树刚;包若羽;尚宏波;

    矿井瓦斯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煤矿瓦斯抽采效率是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对瓦斯抽采钻孔密封段的密封质量及漏气位置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在山西余吾煤矿N1101回风顺槽进行现场测试,利用钻孔封孔漏气检测装置,在抽采钻孔正常的抽采负压下,通过探测抽采钻孔的不同深度,测定不同测点处的瓦斯浓度、抽采负压等参数,判断相应测点控制区域的漏气情况。结果表明:在钻孔16 m范围内瓦斯浓度变化不大,漏气通道较少,封孔质量较好,16~23 m有漏气现象。现有封孔工艺及材料整体上密封质量较高,封孔效果较好。抽采钻孔封孔质量检测方法和装置为改进封孔工艺和参数、提高封孔质量提高科学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7年05期 v.37;No.157 623-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86 ]
  • 热-力作用对岩石热破坏模式及其阈值影响的数值模拟

    肖旸;周一峰;马砺;鲁军辉;

    物理实验研究温度对岩石热破坏的影响,并不能够反映岩石内部热破坏应力场及温度场的移动,文中运用RFPA-thermal软件,建立了热-力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了岩石的热破坏过程。得到了温度对岩样热破坏模式、温度阈值、声发射(AE)特征等。结果表明:在固定压力下,随温度的升高,孔裂隙演化逐渐加快,主要是沿着原有裂隙的通道继续延长和加宽,同时也有部分新生裂隙产生。在300℃附近时,裂隙发展迅速加快,此温度是其温度阈值。AE次数和其能量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并得到了相应的拟合公式。

    2017年05期 v.37;No.157 630-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3 ]
  • 煤自然发火过程温度、氧浓度的时空演化规律

    刘文永;文虎;闫旭斌;

    为研究煤自然发火过程不同区域的动态发展规律,使用大型煤自然发火实验台测试松散煤体在恒风量条件下从常温至140℃的氧化过程,分析了温度、氧浓度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松散煤体自燃过程温度随煤体高度的变化在不同温度阶段趋势差异较大,高温点由煤体中部位置向着进风侧方向移动;不同煤体高度温度与时间呈现指数增长,70℃前后煤体呈现缓慢和快速增长分阶段特性;松散煤体进风口和出气口两侧氧体积分数18%以上,温度超过70℃后,不同煤体高度的氧浓度随时间增长逐渐下降。

    2017年05期 v.37;No.157 636-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 地铁站台不同排烟模式下的烟气流动数值模拟

    马砺;范晶;任立峰;刘纪华;

    地铁站台发生火灾时,不同排烟模式对烟气流动的影响十分显著。文中以西安某地铁站为对象,采用FDS火灾模拟软件,研究传统排烟方式与增加隧道风机辅助排烟方式的排烟效果。对比分析自然排烟、站台排烟、隧道风机辅助站台排烟3种模式在不同火源位置时的楼梯口风速、人眼特征高度处温度、能见度、CO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火源位于站台中央时,楼梯两侧均有烟气蔓延,相比站台排烟模式,采取隧道风机辅助站台排烟模式后,站台温度下降约16.7%,CO浓度下降40%,且无烟气蔓延至站厅层。

    2017年05期 v.37;No.157 64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9 ]
  • 位置设置对煤矿安全标志显著性影响的眼动分析

    田水承;陈盈;邹元;

    为探讨位置设置对煤矿安全标志显著性的影响,运用文献综述法,结合人类工效学,确定煤矿安全标志可能设置的6个位置。选取主井驱动机房、井下皮带运输巷道、轨道运输巷道和辅助运输巷道4个煤矿生产作业场景图作为视觉刺激材料,借助Tobii眼动仪记录了30名被试者识别6个位置的安全标志时的注视点个数、首次进入时间、首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总持续时间等实验数据。结合Tobii的可视化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将注视点持续时间作为被试者评价煤矿安全标志显著性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煤矿安全标志被设置在右侧或右上侧位置时,可视化分析的热点图中红色区域较大也较集中,且兴趣区坐落的注视点个数较多和持续时间较长,则这2个位置能更好的增强安全标志显著性。企业可通过规范煤矿安全标志位置设置来增强其显著性,实现煤矿安全标志的有效应用。

    2017年05期 v.37;No.157 649-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0 ]
  • 组合方式对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和冲击倾向性影响实验研究

    秦忠诚;陈光波;秦琼杰;

    为探讨组合方式对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和冲击倾向性的影响,基于煤岩单体试件单轴压缩实验,对自主构建的二元、三元组合体开展单轴压缩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组合体力学特性和冲击倾向性规律。结果表明:组合体呈"碎状"、"锥形"、"Y形"破坏;应力应变曲线对比明显,有煤参与的组合体,压密阶段明显,无煤参与的组合体,弹、塑性阶段显著;组合体强度受中间试件和上下试件接触面积的影响:中间试件相同时,上下试件接触面积越大,组合体强度越小;组合体中弹性模量小的软弱岩层是能量积聚的主要载体;组合体组分之间硬度差别越大,冲击能量指数越大,冲击倾向性越强。

    2017年05期 v.37;No.157 65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0 ]
  • 水力割缝煤体多场耦合响应规律研究

    林柏泉;赵洋;刘厅;郑苑楠;孔佳;

    针对水力割缝钻孔周围的扰动裂隙范围以及合理的布孔间距问题,文中建立了水力割缝煤体多场耦合模型。以杨柳矿特定的地质条件为基础,考虑应力场、裂隙场以及渗流场耦合效应,开展了水力割缝钻孔周围瓦斯流场演化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割缝钻孔周围存在半径约为2 m的扰动裂隙圈,割缝孔周围瓦斯压力变化曲线存在"陡坡"现象。水力割缝钻孔瓦斯抽采的有效影响半径约为4.6 m,最适布孔间距约为7 m,与现场测试结果相吻合。多孔协同抽采30 d后,钻场控制区域均已消突,抽采效果理想。

    2017年05期 v.37;No.157 662-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6 ]
  • 深部综采工作面厚顶板爆破控灾技术及应用

    麻彦雄;梁智军;吴兆华;毋凡;

    深部综采工作面厚顶板失稳极易诱发煤岩动力灾害。针对深部综采工作面爆破处理厚顶板问题,在考虑煤岩本构关系基础上,建立爆破弱化顶板力学分析模型,并采用LS-DYNA有限元程序、ALE(流固耦合)算法及3DEC离散单元法,计算深部岩体爆破裂纹扩展影响半径,确定顶板爆破位置和断顶卸压高度,为爆破减灾方案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爆破卸压作用力学行为表现为消除应力集中区和支座B力矩MB;覆岩爆破主裂纹扩展最大影响半径2.60 m,有效应力波最大影响半径5.65 m,确定双炮孔距10 m,主裂纹扩展主方向为沿径向扩展,次裂纹扩展方向具有随机性;通过实施21102工作面顶板深孔爆破方案后,统计分析支架工作阻力并验证了爆破诱导顶板断裂效果显著。

    2017年05期 v.37;No.157 668-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 ]
  • 韩城矿区晚石炭世以来的升降运动及其控煤效应

    孙廷臣;夏玉成;卫兆祥;郭晨;王社荣;梁倩文;祁云望;

    升降运动是控制煤层聚积与赋存的首要地质因素,是构造控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韩城矿区4大井田各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钻孔,应用沉降史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该矿区自晚石炭世以来的升降运动特征及其对聚煤作用和煤层赋存状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自晚石炭世以来,研究区先后经历了区域性沉降、不均匀抬升和局部沉降,分别发生在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升降运动对聚煤作用过程及煤层赋存状态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聚煤作用因沉降速率加快而停止,1 000 m的总沉降量促进了煤化作用的进行和煤层气资源的形成,后期抬升使部分煤层遭到剥蚀,同时也使部分煤层埋深变浅,便于开采利用。

    2017年05期 v.37;No.157 674-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3 ]
  • 花岗岩类特征对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的示踪

    樊婷婷;柳益群;白清华;赵伟波;

    准噶尔盆地基底属性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其争议主要集中在基底的性质是陆壳还是洋壳,以及是否存在前寒武纪的古陆块结晶基底。展开盆地周缘造山带的花岗岩类研究能够反演地壳形成演化,示踪基底性质。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准噶尔盆地周缘各地区的同位素定年和花岗岩ε_(Nd)(t)值关系,研究各区不同时期花岗岩的形成源区,进而探讨准噶尔盆地的基底性质。研究得出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形成时期主要在425~230 Ma之间,其ε_(Nd)(t)值变化范围在+10~-5之间。说明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块花岗岩的时代和ε_(Nd)(t)值关系差异性显著,反映了不同区块构造活动性和地壳组成的差异性。整体上准噶尔盆地周缘露头区不同时期花岗岩形成源区复杂,主要为亏损幔源岩浆,其次为壳幔混源和壳源。表明准噶尔盆地基底存在一定规模古老地块,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准噶尔盆地北部可能为残留有陆壳残块的古生代新生地壳。

    2017年05期 v.37;No.157 680-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1 ]
  • 现生和化石枫香碳同位素的变化——对古环境重建的指示

    肖良;安永福;李相传;郭俊锋;孙楠;姚肖永;杨望暾;

    现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对环境的响应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化石植物碳同位素与古环境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浙江天台中新统嵊县组中含有大量保存精美的枫香叶片化石(Liquidambar miosinica),为探讨利用化石叶片稳定碳同位素重建古环境提供了可靠材料。首先,分析了采自6个不同地区的现生枫香叶片(Liquidambar formosana)的碳同位素,获得它们的Δ~(13)C值,讨论其与温度、水分条件、光照水平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其中年极端最高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与Δ~(13)C具有显著相关性,R~2分别为0.6,0.75和0.80,并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显示出Δ~(13)C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年日照时数的增多而降低。然后,将L.miosinica的Δ~(13)C代入3个回归方程中,计算出浙江天台晚中新世的年极端最高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分别为39.2℃,1 329 mm,1 938 hrs.其中年降水量与采用其它方法恢复出的值相似,表明结果的可靠性,说明L.miosinica化石叶片碳同位素可以作为重建古环境的有效指示物。将重建出的晚中新世古环境参数进一步与现在的环境进行对比,发现与浙江天台比较相似,表明晚中新世浙东已演化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2017年05期 v.37;No.157 68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9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 鄂尔多斯盆地曾岔地区延安组和延长组储层特征对比分析

    许璟;时晓章;贺永红;马芳侠;董丽红;邓南涛;

    厘清储层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物性特征对油藏勘探开发意义重大。针对近年来不断有新油藏发现但研究程度较低的曾岔地区,利用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分析等资料,结合沉积砂体展布特征,对延安组和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延安组和延长组分别以中-细粒石英砂岩和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延长组胶结物含量总体大于延安组,其中以方解石和绿泥石最为发育;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和晶间溶孔,其中延安组储层孔隙结构好,物性明显优于延长组,在延长组中,长6好于长4+5,长7和长9油层组。曾岔地区储层的发育受宏观沉积作用和微观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辫状河中边滩和心滩砂体物性一般好于主河道,三角洲前缘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一般好于水下天然堤;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延长组储层物性的破坏程度较延安组大,但溶蚀作用延长组较延安组发育,溶蚀产生的次生溶孔是延长组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途径;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普遍较高,由于其后期溶蚀作用较弱,因此碳酸盐对储层物性的破坏性尤为明显。

    2017年05期 v.37;No.157 697-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1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9 ]
  • 基于序关系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应急标识有效性研究

    李红霞;任家和;

    为改善西安市旅游景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安全状况,提高旅游景区应急标识的有效性,提出了序关系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划分游客的认知行为阶段,从人机工程学系统优化的角度构建应急标识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序关系法计算出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应急标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景区应急标识的改进策略。结果表明:显著性对景区应急标识的有效性影响最大;位置设置、标识规格、辅助文字等指标对西安市旅游景区应急标识的有效性影响较大。3个景区的应急标识有效性由高到低顺序是:华清宫>兵马俑>大雁塔。景区应加强对应急标识的管理和加强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和引导。

    2017年05期 v.37;No.157 706-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 矿井排水智能控制及评价系统

    司明;李占利;

    根据煤矿智能化的要求,提出一个矿井排水智能控制及评价系统。该系统采用模糊控制器构建智能控制模型,实现水泵的智能控制,对排水系统进行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等系统评价,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基于Web技术设计开发了B/S结构的矿井排水智能控制及评价系统,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应急能力强,节约用电,降低设备损耗。

    2017年05期 v.37;No.157 712-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0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 处理双曝光数字全息的一种新方法

    昝会萍;张引科;谷同凯;

    在分析传统双曝光全息术和常用数字全息干涉术不足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全息术在全息记录与数字处理方面的灵活性,提出了一种处理双曝光数字全息记录结果的新方法——差值数字全息法。该方法首先将记录物体变形前后物光波与参考光波干涉场的2个数字全息相减,形成差值数字全息;然后对差值数字全息直接进行模拟衍射再现,就可以得到物体变形前后2个物光波的高质量干涉条纹。与通常的双曝光数字全息干涉技术及叠加数字全息法相比较,差值数字全息法的优点在于,既不需要事先专门消除数字全息中的零级强度项,只需要一次再现过程,并且所得干涉条纹的质量较高。在给出处理双曝光数字全息干涉技术记录结果的叠加数字全息法和差值数字全息法原理之后,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差值数字全息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2017年05期 v.37;No.157 719-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基于Boost变换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判据及实现算法

    胡晓东;刘树林;李雄;伍凤娟;汪超;

    对基于Boost变换器且仅采样太阳能电池端口电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简称MPPT)控制系统组成及原理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出了跟踪系统达到最大功率点的判据,并指出当Boost变换器开关管导通时间的变化量相对于开关管关断时间的变化率等于太阳能电池端口电压的相对变化率时,MPPT系统即实现最大功率跟踪。依据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和所提出的判据,得出了判断变换器开关导通比变化方向的调整原则及开关导通比变化量的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MPPT的新颖控制策略及实现算法,实例及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及所提出判据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2017年05期 v.37;No.157 724-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6 ]
  • 基于超像素特征表示的图像前景背景分割算法

    薛萍;

    图像前景背景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文中提出了基于超像素分类的二值分割算法。对于输入图像,首先采用超像素分割算法,将图像分割成多个保留边缘的封闭区域,即超像素;对每一块超像素,考虑颜色和纹理,构造一种对光照和颜色较为鲁棒的特征,来消除同种物体在光照和颜色差异下的影响;用所得特征训练分类器,判断每块超像素属于前景或背景;最后将超像素分类结果作为初值用图分割的方法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二值分割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算法能较好的完成前景背景分割的任务。此外,本算法易于和现有的分类算法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

    2017年05期 v.37;No.157 73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 自回归预测多级矢量量化线谱频率编码技术

    陈辉;张博霞;

    在语音编码中线谱频率的量化编码多依赖于矢量量化技术。文中在分析经典的LBG多级矢量量化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m进制搜索代替全搜索以及瞬时联合调整各级码本的技术并引入自回归预测模型,实现了自回归预测多级联合矢量量化码本设计。并与窄带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器AMR和MELP语音编码系统中线谱频率矢量量化进行了对比,效果良好。

    2017年05期 v.37;No.157 736-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 ]
  • 应用主动学习SVM的网络流量分类方法

    李远成;刘斌;

    针对传统网络流量分类方法准确率不高、开销较大且应用领域受限等诸多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学习支持向量机的网络流量分类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OVA方法的多类支持向量机来进行分类,首先,针对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网格搜索法来寻求最优参数;然后,为了降低需要标注的样本数,提出一个改进的启发式主动学习样本查询准则;最后,基于上述方法构造基于主动学习的多类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需要标注的样本数非常少的情况下明显提高网络流量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仅需传统方法所需11%的样本数即可达到98.7%的分类准确率。

    2017年05期 v.37;No.157 742-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3 ]
  • 煤岩“固-气”耦合相似材料力学特性与动态信号试验研究

    李莉;翟雨龙;李树刚;

    为进一步研究"固-气"耦合相似材料力学特性,应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5组力学参数相差均匀的材料配比,自行研制煤岩体单轴约束下振动及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振动频率下相似材料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加载频率为10~60 Hz试件的轴向应变分别在0.74%,0.81%,0.94%,1.02%,1.03%及1.12%时达到峰值,此时压力传感器传输幅值时间变化阈值分别为32,47,52,62,65及95 s.当压力传感器传输幅值为0.2~0.6 N时,试件处于弹性阶段,不断积聚弹性应变能;当压力传感器传输幅值为0.8~1.5 N时,试件处于压力的强度极限,说明试件处于塑形阶段,开始释放弹性应变能。为"固-气"耦合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的开展进一步补充了实验基础。

    2017年05期 v.37;No.157 750-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9 ]
  • 太阳能热管采暖系统的热性能分析

    张亚平;党逸峰;姬长发;谭飞鹏;

    太阳能的利用中普遍受到气候因素制约,导致夏季过热而冬季易结冰的问题,基于此设计了一种新型气液分离式热管采暖系统,热管内的传热气相工质和液相工质分开流动,这种热管采暖系统有效避免了毛细极限和携带极限的影响,对比普通地暖管、单热管、两根热管以及在改变混凝土块面积情况下加热混凝土块表面温度特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热管具有更好的导热性能,可以利用热阻小的特点来降低供暖的热水温度,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实验证明了铜-水热管采暖系统的高效换热效率和快速热响应性能。热管式采暖系统对于提高热效率和室内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利于采暖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2017年05期 v.37;No.157 75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9 ]
  • 弹性模量对岩石注浆裂缝形成影响分析

    刘超;程成;崔娜;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注浆过程中裂隙的产生规律,采用RFPA-flow软件,建立了裂隙岩体注浆模型,模拟了岩体注浆过程中破裂萌生、扩展、相互作用直至模型失稳破裂的全过程。结果表明:岩体注浆压裂过程中,不同弹性模量的岩石对注浆过程中裂纹产生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弹性模量的改变会影响岩石的初始破裂压力,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岩石所需的破裂压力越大且岩石越难破裂,岩体模型失稳所需的注浆压力也随之增加。只改变岩石的弹性模量而不改变其他条件下,由于岩石破裂难度的提升浆液的流动难度也随之增加,弹性模量越大的岩石浆液越难流动。研究结果揭示不同弹性模量的岩石在相同条件下的注浆致裂裂纹形成规律,旨在对现场施工进行理论指导。

    2017年05期 v.37;No.157 760-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 ]
  • 数字矿山物联网综合一体化系统建设

    李凤贤;

    研究数字矿山物联网建设方法,为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综合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从数据感知传输、存储管理与分析决策3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对数字矿山系统进行总体框架设计,实现从数据感知、传输、存储、管理、分析及决策的智能化和综合一体化。结果表明:通过建设统一的物联网传输平台、统一的大数据支撑平台和统一的业务应用服务平台,可大幅度降低煤矿信息化运营及投入成本,提高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综合能力,符合新形势下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避免煤矿企业信息化系统独立,各自为政,信息封闭分散,应进行一体化整合和综合集成,使煤矿井上下各生产环节的生产状况信息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实现信息资源的分析与共享,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2017年05期 v.37;No.157 76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以安全工程、地矿类专业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国内外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安全工程、矿业工程、地质与测量工程、材料与化工、机

    2017年05期 v.37;No.157 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