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振敏;申佳童;潘竞超;苏彬;刘利涛;
为降低洪涝灾害带来影响,优化应急物资分配机制,保障灾后物资科学调配、灾区需求供给,及群众基本生活与重建。针对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采用案例推理法构建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模型,选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对所建立的应急物资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不同城市和灾害类型中的预测相对误差为1.44%,能够可靠预测紧急转移安置人数,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实际适应性;地理特征与历史灾情数据是影响预测结果的关键因素,模型通过相似案例的检索与匹配,能够有效提取历史经验用于当前决策,显著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与准确性;同时,该方法构建的预测框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不仅适用于城市洪涝灾害场景,还具备向地震、台风等其他自然灾害类型扩展应用的潜力。验证了案例推理法更能应对突发事件中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问题,为实现应急物资的科学调度、优化资源配置及提升灾后保障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持。
2025年05期 v.45;No.205 845-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张传伟;潘巧娜;路正雄;张鹏;谢乐坤;张刚强;
转弯中部槽作为直角转弯刮板输送机实现煤炭转弯输送的关键部件,其磨损特征直接关系到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针对煤散料转弯输运规律及转弯中部槽的磨损特征,基于多体动力学与离散元法,建立了直角转弯中部槽输运-磨损特征DEM-MBD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转弯中部槽转弯前、中、后3个位置处煤散料的堆积形貌和分布特征,探究了转弯中部槽严重磨损区域分布及其磨损机理,研究了煤散料输运速度和给料速率对直角转弯中部槽的磨损影响。结果表明:煤散料在转弯前段形成偏向煤壁侧明显的堆顶,在转弯段呈现“内侧高、外侧低”的非对称分布,外侧速度显著高于内侧,在转弯后段煤散料呈现均匀的类抛物线堆积轮廓;刮板链进入转弯段内侧区域与退出转弯段外侧区域为压强集中区域,且为严重磨损区域,链速提高与给料速率增加均会造成转弯中部槽磨损加剧;在固定给料速率条件下,转弯中部槽平均磨损深度与链速二次方呈正相关关系,在固定给料速率70 kg/s条件下,当输运速度从0.8 m/s提升至1.0 m/s时,转弯中部槽平均磨损深度增幅(55.20%)与磨损深度理论增幅(56.25%)高度吻合。研究可为高强度直角转弯刮板输送机设计提供参考,为转弯中部槽结构优化、局部耐磨强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直角转弯刮板输送机在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推广应用。
2025年05期 v.45;No.205 85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0 ] - 杨建;蒲悦;杨磊;贺亮亮;郭翔;李贵娟;蔡玥;
为研究陕北榆横北区煤炭开采扰动下的水害成因,基于榆横北区含水煤层及顶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区内所属矿井在井筒施工、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等阶段的涌水规律。结果表明:榆横北区延安组四段局部地层缺失,且2号煤层裂隙发育,形成静储量巨大的2号煤层含水层。井筒施工阶段,采用冻结法阻隔了含水层与井筒之间的水力联系,井筒无涌水;采用疏降法形成主要含水层水位的降落漏斗,井筒涌水以含水层动态补给为主,涌水量平稳增加;煤矿二期建设阶段,初始揭露2号煤层含水层,由于煤层裂隙发育、静储量巨大,会造成矿井涌水量陡增,对2号煤层含水层超前疏水降压,在井底车场周围形成降落漏斗,可以避免涌水量突然增大的问题;在工作面回采阶段,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相对较强,会导致涌水量随着采空区面积增大而持续增加,开展工作面顶板水超前疏放,并配备足够的排水能力,可保证工作面回采安全。榆横北区矿井建设和煤炭开采,主要受含水煤层和顶板含水层水威胁,通过开展榆横北区水文地质特征和各种防治水措施下矿井涌水规律研究,可为含水煤层开采过程中防治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205 867-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成连华;姬佩遥;郭慧敏;曹东强;
为降低不良情绪对建筑工人作业行为的影响,减少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首先借鉴社会燃烧理论与情感事件理论对建筑工人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划分,并从理论层面分析其诱发不安全行为的过程;其次,在传染病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建筑工人不良情绪状态演化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AES),并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及稳定性分析;最后,借助MATLAB软件对不同情绪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开展仿真研究,分析模型中感染率、接触率、免疫率等参数对不良情绪状态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工人不良情绪状态演化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建筑工人情绪状态变化;各状态之间的转化率对情绪状态演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免疫率和改善率可抑制不良情绪状态的恶化,减小不良情绪爆发的可能;降低遗忘率和恶化率可有效降低不良情绪爆发的概率,促使个体情绪趋于稳定,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调节来预测和控制建筑工人不良情绪状态的演化。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工人情绪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45;No.205 876-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程方明;侯振东;罗振敏;苟籽妍;曹萌亚;
为探究障碍物对管道内掺氢甲烷爆炸传播的影响规律,采用透明爆炸管道试验装置进行测试,分析障碍物阻塞率及位置影响掺氢甲烷和空气预混气体爆炸传播的分阶段特征,并与纯甲烷爆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火焰到达障碍物之前,掺氢甲烷火焰较纯甲烷受障碍物的阻碍影响更弱,火焰传播速度与阻塞率负相关;火焰通过障碍物后,障碍物对掺氢甲烷爆炸传播的促进作用较纯甲烷更强烈,火焰传播速度与阻塞率正相关;当量比为1时,掺氢比例为20%的掺氢甲烷,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受障碍物影响增幅较纯甲烷高5%,最大爆炸压力的增幅较纯甲烷高10%;障碍物管道内掺氢甲烷爆炸压力波出现多次反射与叠加,整体压力从低频震荡上升转变为高频震荡衰减,火焰呈现“加速-减速-再加速”的震荡传播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掺氢甲烷管道系统优化布局及防爆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205 884-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杨杰;卢盈汝;张珊珊;
为实现高温热辐射环境中消防员热损伤评估并保障消防人员生命安全,开展人体整体和局部烧伤时间的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三维数值假人,利用ICEM软件将其按人体生理构造进行“分块”处理;将模拟结果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开展着装与未着装2个工况的CFD仿真模拟,得到热通量、皮肤温度与烧伤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参数分析,定量化风速、服装厚度对皮肤温度与烧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CFD模型能够较精确预测服装与人体温度,模拟结果与文献数据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8.6%;风速对于皮肤烧伤的影响较大,风速从0.2 m/s增加到2.0 m/s,4 s热暴露结束时,裸体假人皮肤二级烧伤比例由100%缩短至9%,热通量变化率下降15.35%;此外,各部位发生二级烧伤的时间具有差异性,上臂、小腿、脚与大腿发生二级烧伤的时间小于躯干部位;风速从0.2 m/s增加到2.5 m/s时,着装假人平均皮肤温度降低3.76℃,上臂和小腿受风速影响更为明显;织物厚度从0.3 mm增加到1.2 mm时,着装假人整体平均温度增长率降低13.41%,四肢受织物厚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大腿和上臂温度分别降低30.2%和29.8%。研究成果可为高温热辐射环境下人体热损伤预测、热防护性能评估、防护服织物性能优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2025年05期 v.45;No.205 895-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贾澎涛;成宇超;蒋永杰;李娜;
针对现有岩性识别方法中存在的特征表达能力不足、模型泛化性能受限以及识别精度偏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岩性识别模型MSFR-Net。基于原始测井曲线,设计了一种特征提取模块FEM,通过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与奇偶序列交互机制相结合,实现测井曲线的多尺度特征深度挖掘;构建了一种随机卷积模块,采用动态卷积核参数优化策略,有效提取地层特征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基于包含6个基分类器的决策模块,通过多分类器协同决策机制,提升模型分类性能并完成岩性识别任务。结果表明:基于真实测井数据的测试中,与SVM、GRU等10种常用的岩性识别模型相比,MSFR-Net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等关键指标上表现更优;在D井试验中,MSFR-Net在大类别岩性的预测精确率达95.1%,在小类别岩性上的预测准确率达到72.7%,MSFR-Net相较于SVM提高了13.27%,相较于LSTM提高了12.61%。MSFR-Net通过多尺度特征融合与集成学习策略的协同优化,有效提升了关键地质特征的提取能力与模型泛化性能,为岩性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
2025年05期 v.45;No.205 904-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郄利敏;刘强;邱黎明;王伟;李治理;刘海瑞;李振雷;
监测预警是防治动力灾害的重要技术手段。煤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有明显的电磁辐射现象,可以为监测预警提供重要的参数支持。为监测突出矿井巷道掘进过程中的扰动情况,采用电震矢量监测仪对突出矿井掘进巷道未掘进期间、掘进工作中不同工况下的电-震信号进行了测试,分析了采动扰动对电磁辐射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施工时,掘进面煤层状态较为稳定,电磁辐射信号与声发射信号在距离掘进头前35 m内波动较大,在掘进头后方15 m、30 m位置分别存在峰值,X、Y、Z轴电磁辐射信号在能量和计数上高度统一,二者与强度的规律较为一致;施工过程中,掘进头前方20 m内电磁辐射信号与声发射信号强度随距离逐步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各轴能量与计数变化规律仍保持一致,但Z轴信号能量与计数最大,信号主要来自顶板方向;此时,强度、能量与计数均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煤层扰动影响使得电磁峰值区域发生转移。煤壁受压的电磁信号有所降低,而靠近掘进头顶板位置电磁信号增加。研究可为突出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2025年05期 v.45;No.205 916-92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何龙龙;蔡昊骞;吴悦;陈华;孙连伟;李佳乐;余喆琦;白琪;曹现刚;张旭辉;
为解决薄煤层采煤机滚筒在过煤空间狭小情况下装煤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旋向的薄煤层采煤机滚筒装煤工艺及性能优化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影响薄煤层采煤机滚筒装煤工艺及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离散元仿真技术建立与实际煤壁条件相似的煤壁离散元模型,模拟在截割过程中煤块与煤壁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正交试验法对滚筒旋向、螺旋升角、截割深度、滚筒转速、牵引速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某煤矿薄煤层1410工作面的实际采煤机(MG2×200/920)滚筒(φ1 250 mm)装煤工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采用内旋滚筒,配合20°螺旋升角及7 m/min牵引速度等参数组合,可显著改善煤流运动特性,使装煤效率提升至73.6%;优化后的内旋滚筒通过增强煤块抛射效果,减少了摇臂下方的煤块堵塞,有效解决了薄煤层装煤空间受限的难题。该研究为实际工况中滚筒结构与截割工艺提供了验证,增强了薄煤层环境下采煤机滚筒的适应性和作业效率,为提高装煤效率和节约煤炭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45;No.205 925-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贾永军;薛河;张雨彪;武军;
针对进口采煤机扭矩轴材料参数未知导致的国产化瓶颈问题,运用压入试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材料的核心力学性能参数,进而模拟静载与动载工况下,SL-750采煤机进口扭矩轴材料的应力应变,并与国产42CrMo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工况下,42CrMo材料比SL-750材料产生的应力更大、更易变形;过载工况下,42CrMo材料的应变与剪应变均小于SL-750材料,其中,过载130%的工况下,SL-750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过载160%工况下,42CrMo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过载275%工况时,SL-750材料应力与剪应力均超过极限值,材料发生断裂,扭矩轴被剪断。另外,正常工况下,2种材料在卸荷槽处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一致,在弹塑性阶段的力学性能相近,在关键区域的弹塑性响应一致;过载工况下,SL-750材料在同等载荷下其屈服载荷、断裂载荷均低于42CrMo材料的极限值,呈现“高延展性-低强度”的特征。通过对采煤机扭矩轴力学性能及受载断裂机理研究,为破解进口关键零部件材料提供新方法,对提升矿山装备国产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2025年05期 v.45;No.205 94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蒋臻蔚;沈冰岩;幸伟健;
为了厘清滑坡影响下的层状岩体中的隧道变形破坏机理,以略阳南山隧道-滑坡体系为例,利用FLAC软件,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了滑坡稳定性的变化,并基于遍布节理模型计算了滑坡稳定性变化各阶段层状岩体隧道衬砌弯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山滑坡的整体稳定系数在前缘开挖前为1.25,开挖后为1.17,开挖后长持时降雨工况下为1.03,滑坡稳定性变化较大;受层状围岩各向异性特性的影响,隧道衬砌受力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偏压,山侧墙中下部出现弯矩峰值,与墙体开裂的实际位置一致;隧道衬砌的最大弯矩初始为67.7 kN·m,前缘开挖后为70.0 kN·m,长持时降雨工况下为84.5 kN·m,说明隧道结构受力与滑坡的稳定性关系很大;层理特征对隧道弯矩影响明显,若层理为水平或垂直时,隧道各部位的弯矩均较小,弯矩分布较为对称,当层理倾角较陡(45°~75°),顺坡向时山侧边墙的弯矩出现最大值,南山隧道滑坡体系中的层理产状刚好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况,从而导致了隧道变形开裂。该研究可为类似隧道滑坡体系工程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205 95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王党树;贾如琳;王静;吴家驹;张入川;杨嘉豪;刘明要;
为解决多接收全方向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采用谐振网络优化设计的方法,通过增加一个串联抵消电容来减小接收线圈间互感的影响,并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中的加权法选择合适的抵消电容值,最后设计了全方向WPT试验平台,对比加入抵消电容前后系统传输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抵消电容前,系统的平均传输效率在61.9%,加入抵消电容后,系统的平均传输效率达到73.1%,系统的平均传输效率提高了11.2%;当负载由35Ω减小至25Ω时,系统输出电流基本保持不变;当传输距离在150~200 mm,接收线圈以任意角度旋转时,系统恒流输出,且传输效率保持在70%以上。研究结果为解决多接收全方向WPT系统中传输效率问题提供了改进的方法。
2025年05期 v.45;No.205 964-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雷雯;赵鹏翔;刘元嘉;李树刚;赵坤;裴文博;
针对高瓦斯矿井煤层中构造发育影响瓦斯渗流问题,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高瓦斯矿井的煤层赋存特征为依据,设计7组具有不同构造煤厚度占比的构造煤组合体试件,开展该组合体在三轴加载过程中渗透特性试验;通过控制轴压、围压及气体压力变化,分析渗透特征。结果表明:全原生煤试件与构造煤组合体试件的渗透率均随轴压、围压及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且构造煤厚度占比越高,渗透率的降幅越缓;当轴压、围压及气体压力增加时,两类试件的渗透率损失率均呈现递增趋势,在轴压与围压的加载过程中,构造煤组合体的渗透率损失率呈现持续攀升态势;轴压对构造煤组合体试件渗透率损失率最大增幅达30.81%,而围压的渗透率损失率最大增幅为42.66%,显著高于轴压;相同应力加载条件下,全原生煤试件的渗透率损失率普遍低于全构造煤试件,全构造煤试件对应力作用的敏感性更加突出。研究成果可为采动卸压瓦斯抽采及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205 973-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刘磊;刘钦;谭林;毛利建;薄占顺;王成亮;
为确保深海履带式集矿车在深海软底质沉积物上稳定行驶,提高海底矿物开采效率,解决锰、铜、镍、钴等重要金属匮乏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利用Recurdyn与EDEM对集矿车在软底质土体上的动态行驶进行耦合模拟,研究履齿结构等因素对集矿车牵引力、行驶性及齿后土体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履齿高距比或减小履齿节高比可提高集矿车履带在软底质沉积物上的净牵引力;增加履齿高度调整高距比或合理设计履带板间距控制节高比可实现提高集矿车履带在软底质沉积物上的行驶性;合理控制接地压力有利于集矿车履带在软底质土体上的通过性与可行驶性;履齿高距比与节高比因素下的入土端和出土端齿后土体破坏近似为楔形体滑动破坏,中间段履齿后土体破坏近似为矩形体平移破坏。研究可为DEM离散元法在履带-土体相互作用研究中提供一定依据。
2025年05期 v.45;No.205 983-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白富强;张福成;张浩;罗伙根;崔传波;张兴华;胡海峰;王飞;
为探究东胜煤田气肥煤的自然发火特征,选取寸草塔二矿2~2和3~1煤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程序升温试验,从微观官能团演化和宏观热解气体释放2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煤样的官能团含量依次为含氧官能团、羟基、脂肪烃和芳香烃,其中脂肪烃以亚甲基短链结构为主,3~1煤的芳香度和缩合度均大于2~2煤,变质程度更高,与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结果相符;在煤氧反应过程中,2种煤样分子中官能团变化规律相似,芳香结构自身较为稳定,羟基官能团和含氧官能团红外峰强度降低,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CO、CO_2和CH_4最早析出,C_2H_6和C_2H_4次之,C_2H_2直至250℃才出现,标志气体为CO、C_2H_4和C_2H_2,2~2和3~1煤的CO临界温度分别为45℃和48℃; 2种煤样的格雷哈姆系数R_1和R_2均呈指数型增长,R_3先增加后减小。煤自燃气体CO、CO_2、CH_4、C_2H_6、C_2H_4与官能团的关联度介于0.572~0.741(2~2煤)和0.545~0.706(3~1煤),主要受羧基C=O和-CH_3非对称性伸缩振动的影响。
2025年05期 v.45;No.205 994-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王锋;李刚;马瑶;
为研究定靖地区侏罗系延安组辫状河沉积微相与储层构型特征,利用岩芯观察、野外露头及测井特征研究辫状河沉积微相特征及储层构型界面、构型单元与构型模式。结果表明:定靖地区侏罗系延安组主要发育心滩和辫流水道沉积微相,呈“宽滩窄道”特征,其中心滩可分为横向砂坝、纵向砂坝、斜列砂坝,呈“顶凸底平”或为透镜状,辫流水道砂体呈“顶平底凸”或近似板状,底部发育凹凸不平的滞留沉积冲刷面;提出了定靖地区延安组辫状河储层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分析了5级—0级构型界面及界面特征;刻画了定靖地区延安组5级—3级关于开发尺度的相构型与2级—0级关于岩芯尺度的层理构型,提出5级构型单元为单一辫流带、4级构型单元为心滩与辫流水道、3级构型单元为心滩增生体。定靖地区延安组辫状河沉积微相与储层构型研究厘清了辫状河主要构型单元心滩的构型界面与构型要素的特征,对辫状河构型研究与油气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45;No.205 1008-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张晓宇;张旭辉;
针对采煤机的无线传感器节点供电难题,压电俘能器有望为其供电,发电特性影响发电量,研究在采掘激励下的发电特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首先,采用拉格朗日函数、数据拟合法、磁化电流法分别构建机电模型、恢复力模型、磁力模型;其次,运用EDEM软件构建煤层模型;然后,利用RecurDyn软件获取各部位加速度;最后,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机电模型,分析不同的煤层黏度、采煤机部位、磁距对输出电压的影响规律,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前滚筒、后滚筒、前摇臂、后摇臂和机身的加速度作用下,在输出高电压的磁距下,输出电压和受到的加速度依次减小且都随煤层黏度的增大而增大,为输出高电压,引入磁力且选择合适的磁距,安装在摇臂上端靠近滚筒的位置,在采煤机多个位置同时安装多个俘能器。研究结果为优化俘能器结构和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5期 v.45;No.205 1018-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曹纪港;李继宏;武晓玥;张忠义;宋依晖;李硕;杨堪阳;段亮;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宜君地区长7段沉积期物源输入特征、古盐度变化、古气候类型以及古氧化还原条件,利用手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采用元素以及元素比值对古环境进行恢复。结果表明:长7沉积期Fe/Ti值介于15.49~17.14,湖盆中涌入大量陆源碎屑,其中硅质组分来源以陆源碎屑为主; Zr/Al值介于0.041~0.045,在长7_2亚段沉积期有更多陆源碎屑输入,此时沉积区离物源区较近,长7_3、长7_1亚段沉积期陆源输入较少,沉积区离物源区较远;Sr/Ba值介于0.29~0.33,长7段沉积期水体环境以微咸水为主,仅在长7_2亚段时期古盐度出现上升趋势; Sr/Cu值介于3.52~13.83,结合Rb/Sr值的镜像演变,长7沉积期气候类型以温暖湿润性气候为主,仅在长7_2亚段时期表现为炎热干燥性气候; V/(V+Ni)值介于0.57~0.68,此时沉积环境以缺氧的还原环境为主。研究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7段沉积环境提供了地球化学证据,有助于深入探究长7段的沉积演化历程及其古环境响应机制,对不同内陆型盆地的古气候演变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5期 v.45;No.205 1035-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卢宇涛;张国强;张飞;张丞;苏贺涛;胡佳怡;
氧通量是影响煤自燃进程的关键参数,但其调控机制及临界阈值尚不明确。为揭示氧通量对煤氧化反应动力学特性及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以新疆苇湖梁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程序升温试验模拟煤自燃过程,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煤自燃预警指标和评价模型;通过调节氧气流量,研究不同氧通量(1.043~2.433 g/s)条件下煤耗氧速率、放热强度及氧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生成气体(CO_2和CO)的浓度动态特征,提出了CO_2/CO和(■2项新指标,用于定量判断煤氧化程度及火灾风险。结果表明:煤样的耗氧速率与放热强度随氧通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存在1.119~1.802g/s的临界氧通量,超过该值会抑制煤氧化反应;CO_2/CO能够定量表征煤氧化程度,而■与煤温呈现良好的分段线性关系,可用于快速监测火区温度并实现火势预警。研究可为煤矿火灾的精准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为今后优化煤火灾预警指标及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2025年05期 v.45;No.205 1044-1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