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简称CSAD)数据库核心库收录。CSAD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支持、科技导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技类检索刊物,致力于将我国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全面、快速地向科技工作者交流、传播。CSAD遴选了我国500余种高水平科技类学术期刊为文摘收录源期刊,每期刊载2000余条论文文献信息,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刊物被CSAD收录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遴选中文核心期刊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科协评审和资助精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
2015年03期 v.35;No.143 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来兴平;刘彪;陈建强;张新战;孙秉成;王建;
乌鲁木齐矿区乌东煤矿开采条件复杂,急倾斜煤层群间赋存均厚60m倾斜岩柱,近年来已发生十余次动力灾害。针对急倾斜岩柱动力学失稳诱灾倾向预报,采用开采条件调查、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综合预测了深层岩柱动力学失稳诱灾倾向区域。首先,基于现场调查成果,构建了急倾斜岩柱失稳应力撬转效应(stress leverage rotation effect,SLRE)力学模型,揭示了岩柱动力学失稳诱发动力学灾害的力学机制。再次,通过现场微震监测,分析了岩柱破断失稳微震—能量—空间演化规律:急倾斜岩柱动态失稳经历扰动破裂、应力挤压、断裂失稳和应力重构阶段。最后,综合分析并圈定了深层岩柱动力失稳诱灾倾向区域,其分别位于B1-2煤层+500~+510 m区域开采煤体、B3-6煤层+475~+485 m区域岩柱侧煤体,这为现场灾害防控设计和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5年03期 v.35;No.143 27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 王红胜;由临东;李树刚;双海清;杜政贤;
为确定复杂地质条件煤层群开采矿井合理生产能力,将采煤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工艺性综合评价结果与计算机模拟的工作面单产相结合对工作面进行可靠的单产预测,基于工作面预测产量对可能满足矿井生产能力的多种方案进行接续方案的比较分析以得出矿井合理生产能力。以燕家河煤矿5-1,5-2和8煤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矿井未来开采的83个工作面进行开采工艺性综合评价;其次,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对各工作面进行了可靠的单产预测;再次,提出了2种工作面配置方案并进行工作面接续编排;最后,分析了矿井合理生产能力。研究表明,矿井合理生产能力为180万t/a,产量波动范围为156.5~208.7万t,平均年产量为178.5万t,产量波动系数为0.114,矿井持续稳定开采25 a.
2015年03期 v.35;No.143 284-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3 ] - 许满贵;孟然;魏攀;徐经苍;
煤层瓦斯吸附特性的研究是掌握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的前提,也是防治煤矿瓦斯事故灾害的基础。为了能够准确掌握软煤层对瓦斯的吸附特性,文中采用HCA型高压容量吸附法,对软煤体瓦斯恒温吸附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与硬煤体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软煤层瓦斯吸附特性规律。结果表明:软煤的吸附常数a和b均稍大于硬煤,软煤对温度的变化较硬煤更为敏感,软、硬煤的吸附常数a,b值均与温度T成二次函数关系,且软、硬煤的等量吸附热均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软煤的增加幅度要远大于硬煤的增加幅度。该研究结果为研究软煤层瓦斯赋存规律、优化煤矿瓦斯治理技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03期 v.35;No.143 29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 李龙清;巨江鹏;张星武;肖江;王定永;张杰;
小保当矿2-2煤层部分区域拟采用7.5 m大采高综采面,在我国尚属首例。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对工作面开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岩中坚硬岩层形成的"悬臂梁"与"砌体梁"动态结构交替出现,造成顶板大小周期来压现象,工作面来压频繁剧烈,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7.72 m,支承压力峰值出现在距煤壁12~24 m位置处,煤壁压剪破坏区范围增大、破坏程度加剧,易片帮,覆岩运动最终波及至地表。综合计算分析和实验结论得出,支架选用5.15 m×2.05m,工作阻力22 000 k N(压强为2.08 MPa)的两柱掩护式支架进行支护,可以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研究结果对小保当煤矿开采具有指导作用,对相似矿井具有借鉴意义。
2015年03期 v.35;No.143 29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7 ] - 徐涛;冯文军;苏现波;
新河煤矿为煤与瓦斯严重突出的基建矿井,煤层透气性低、瓦斯含量高。采用顶板抽放巷下向穿层钻孔进行预抽煤层瓦斯,抽采效率低,条带消突周期长。为提高新河煤矿抽采效果,先后尝试了水力压裂、水力冲孔增透措施,抽采效率有所改善,但持续时间短。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力压冲一体化技术,以"水力压裂单元增透,水力冲孔出煤卸压"为技术思路,探讨了其技术流程、卸压增透及多级裂缝的形成机理,通过现场水力压冲增透抽采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压裂后进行水力冲孔,瓦斯涌出严重,平均单孔涌出瓦斯1 485 m3,是未进行水力压裂的4.9倍,试验后最大日抽采纯量1 731 m3/d,平均623 m3/d,是试验前的2.9倍。
2015年03期 v.35;No.143 303-306+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2 ] - 张俭让;张荃;董丁稳;陈伟;
根据掘进巷道风流流场特点,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ANSYS的Realizable k-ε双方程模型模拟了掘进工作面的油型气与风流质量混合过程。探讨了掘进工作面风流流场和油型气的主要成分CH4浓度分布规律,对比了油型气在掘进巷道底板不同位置涌出的扩散规律。研究表明,涌出点在涡流内部区域时,油型气与巷道风流混合得更充分;涌出点距掘进头一定距离之后,油型气涌出后随风流方向运动,且巷道顶部浓度较高;涌出源为垂直于掘进方向的裂隙时,油型气扩散后CH4浓度在高度上的浓度差较小,裂隙平行于掘进方向时,高度上的浓度差较大。
2015年03期 v.35;No.143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5 ] - 李真;褚洪涛;王宇;
以柿竹园多金属矿490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数理分析方法,推导出露天开采下伏采空区稳定的顶板极限厚度公式,并用FLAC3D软件及现场数据对公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空区顶板竖直方向主要受剪切应力影响,水平方向主要受侧向围岩拉、压应力影响;随着露天采剥作业的进行,采空区主要竖向应变方向由散体沉降导致的向下位移发展成为由散体内部向临空面方向;当开挖超过顶板极限厚度,顶板自身强度无法继续抗衡两侧围岩产生的应力,应力应变变化速率迅速增大,顶板失稳;通过与现场数据进行比较,证明数理分析得出的顶板极限厚度公式是合理的。
2015年03期 v.35;No.143 313-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 董丁稳;陈赞;
为及时、合理评价煤矿生产系统安全状况,促进现场隐患闭环管理,将源于现场日常隐患排查得到的隐患信息,从不同角度提取系统安全属性作为评价指标,形成一个表达系统安全状态的逻辑结构,通过建立安全隐患风险等级与系统安全评价标准之间的映射关系对系统安全属性量化,用以定量表示系统安全逻辑结构中指标层的安全状态。运用贝叶斯分类法分析历史评价样本及指标量化数据,用最大后验概率表达评价样本对于评价等级的隶属关系来得出评价结果,实现了煤矿生产现场系统安全动态、定量评价,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了该方法适用于现场短周期的系统安全动态评价。
2015年03期 v.35;No.143 320-32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 ] - 王琳;孟子龙;梁天水;
针对隧道内重型车辆起火,在考虑不同起火高度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隧道火灾中形成的顶棚射流火焰的燃烧特性及其与水雾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在浮力卷吸的影响下,起火高度越低,烟气层厚度越厚;水雾可以有效地降低顶棚射流火焰温度,能够抑制火焰,但水雾受重力作用,在顶棚射流火焰中未完全蒸发的液滴将进入冷空气层,水雾的吸热作用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水雾施加带来的湍流作用,引起了可燃蒸气与空气的混合,增加了烟气层厚度,这将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影响人员疏散。
2015年03期 v.35;No.143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 ] - 高丙丽;蔡智云;王金华;苏立君;
地铁隧道的施工必然会对周围的岩土体产生扰动,岩土体的固结和次固结将使地层产生沉降变形,而地层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地下管线,如果地层变形过大,将会危及这些管线的安全,如何确保地铁施工地下管线的安全是地铁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黄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对周围邻近管线所处地层的变形影响规律的目的是在保证地铁隧道施工的同时,确保管线的变形满足管线的正常使用,为地铁隧道的安全高效施工提供技术支撑。以西安地铁一号线地铁施工工程为研究背景,在分析Peck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给出修正后的预测地层变形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距隧道轴线不同距离处的地层变形规律,以及不同地层损失率对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采用预测公式对西安地铁一号线某区间段地下管线所处地层的变形进行预测,同时进行现场监测,通过预测与实测结果的对比验证该预测方法确实可行。在盾构施工前可对构筑物所处地层的变形进行预测,并可采取有效地加固措施以减小地铁施工对其影响。
2015年03期 v.35;No.143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 黄兴文;陈全红;李海滨;
波斯湾盆地古生界砂岩储层发育,是中东油气勘探的一个新层系、新领域,但由于埋深大,资料少,储层研究程度较低。以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为基础,从沉积相、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特征等方面刻画了卡塔尔中泥盆统Jauf组和下二叠统Unayzah组砂岩的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成岩特征分别分析Jauf组和Unayzah组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探讨了低渗透砂岩背景下优质储层形成条件。结果表明,Jauf组主要为滨岸相,Unayzah组主要为河流-三角洲相,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孔喉为微细喉、微喉,储层以"低填隙物含量、高成分成熟度和中-高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孔隙度一般小于12%,渗透率多小于10 m D,为低孔低渗储层。沉积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影响因素,它决定了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Jauf组和Unayzah组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渗透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溶蚀作用较微弱,改善了储层物性。
2015年03期 v.35;No.143 336-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强娟;曹红霞;张宪旭;韩小琴;吴海燕;尚婷;
稀土元素分析是一种判别白云岩化流体来源,分析白云岩的形成环境的重要手段。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白云岩以明显高的Fe含量和低的Na,Sr和Mn含量为特征,白云岩化流体主要为海水或与海水有关,未受或很少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所有白云岩样品的曲线形态类似,都呈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且具有Eu负异常和Ce的负异常,δEu平均值为0.45,Ce的平均值为0.35,表明白云岩形成于相对偏碱性还原环境,又受到后期构造热液流体的影响和改造;三类白云岩的的模式都与泥微晶灰岩相近,也说明白云化流体与海水或海源流体相关;综合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断出区内白云岩的形成环境是相对还原的碱性环境。
2015年03期 v.35;No.143 34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